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改革决策的系统性、整体性是由改革和决策特性决定的。改革本身是系统性、整体性的。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科学决策也是系统性、整体性的。科学决策从组织体系上讲由三个主要系统组成,即决策主体系统、决策智囊支持系统、决策信息辅助系统。决策主体系统包括主导决策者、主要决策者和其他决策人员,决策智囊支持系统包括决策研究部门、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决策咨询专家团,决策信息辅助系统包括决策信息搜集、整理、分析部门,其中决策调查研究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决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就是要利用科学决策组织体系的有机性来把握改革发展的整体性。
以人为本的原则。改革决策要想科学就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改革主体,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决策是不是科学,就要看决策是不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不是实现了人民的期盼和愿望。用以人为本来推动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应当坚持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制定改革的重大决策。这就要认真系统地研究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策诉求,搞清楚这些群体对于改革的基本诉求是什么,他们希望在改革中得到什么。还要搞清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之间有什么差异性,如何用改革的决策来弥补之间的差异性,使改革找到最大共识。
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努力实现人民的新期盼。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结束后记者见面会上讲:“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要深入研究新的发展阶段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注意关注鼠族、蚁族、月光族、啃老族、空怒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社会上新出现的人群。改革决策要贴近这些新出现的特殊群体,贴近他们的利益诉求点,使每一个重大的改革决策都能够造福于这些新的社会群体。
程序化、制度化原则。科学的改革决策是一种程序化决策。程序化是保障改革决策科学的有效方法。科学决策是一个过程,由一整套决策程序构成。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即发现问题—确定目标—确定准则—拟订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优(集体开会讨论决定)。发现问题,这是改革决策的起点,确立目标在改革决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目标错了,就可能引起整个改革决策的失误,问题倒逼改革,因此弄清楚问题至关重要;确定改革价值准则,是为落实目标,作为以后评价目标是否现实和选择方案的基本依据;拟定改革决策方案,就是拟制多种可选择的、有原则区别的决策方案,以资比较和鉴别;分析评估,主要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预测和可行性分析,科学地表达多种改革方案的利弊;方案选优,就是领导者集体讨论,拍板决断。改革决策程序化除了上述技术程序外,还有一个程序就是防止程序形式化的制度程序:重大改革决策由若干相互衔接的程序构成;对每一个改革程序都有人负责;在程序的每一个关口都有人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进行决策分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