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结”催热两地民间文化交流
黑头发、深眼窝、长睫毛,尼桑车行经理YahyaSaleh有着一张典型的中东面孔。可他一开口,便讲出一口流利的中文,还为自己取了个颇有诗意的中文名字“叶海亚”。
叶海亚与中国的缘分始于20多年前。上世纪80年代初期,17岁的叶海亚高中毕业,由于成绩优异,取得了巴勒斯坦政府发放的海外留学奖金。在与众多阿拉伯高等学府比较后,叶海亚毅然选择了相隔万里的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在那里,叶海亚一边学习中文,一边了解中国文化,并在留学两年后继续前往上海深造,一待就是3年。
在中国的留学经历成为叶海亚生命中独一无二的财富。尽管在留学后,叶海亚选择回到巴勒斯坦生活,但他对中国的情感丝毫没有因为时间和距离而淡漠。对叶海亚而言,一切与中国有关的事情都能引起他的兴趣,深化中国与巴勒斯坦的文化交流始终是他追求的目标。怀着这个梦想,叶海亚加入了巴勒斯坦-中国友好协会,并成为当中的活跃分子。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叶海亚一直密切关注着媒体上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各种消息,并不停地给自己的中国朋友打电话询问情况。在得知中国为地震遇难者设立3天全国哀悼日并接受外国人士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吊唁的消息后,他决定召集曾在中国留学的巴勒斯坦人共同举行烛光吊唁活动,为遇难者祈祷,为中国祝福。叶海亚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能为中国做的事情十分有限,但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我的中国亲人们。”
对叶海亚而言,中国已成为他不知不扣的第二故乡。眼下,叶海亚最大的梦想便是在明年大儿子高中毕业后,能送他到中国读书。“中国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我一样,有机会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他说。
与叶海亚一样,巴勒斯坦有这样一批曾经在中国留学或与中国有着各种各样渊源的朋友。尽管人数有限,但正是他们对中国淳朴真挚的情感让“中国情结”在这个遥远的国度代代相传。
(图片说明:中国援建巴外交部大楼即将完工。2014年6月5日,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巴勒斯坦外交部以及联合国官员视察几近完工的巴勒斯坦外交部大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