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岛现象呼唤责任担当
婴儿安全岛是专门为收容被遗弃婴儿而建立的临时性接收和救助场所,其初衷是设置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在弃婴行为发生之后,以实现对弃婴生命权益的保护。依照运行惯例,并非“有送则接,照单全收”。要避免婴儿安全岛入住者“增速过快”,亦需辩证施治。
照顾自己的孩子是上天赋予的责任。在弃婴接收过程中,出现部分父母随意遗弃残疾少年儿童的不正常现象。据山东商报报道,有些弃婴者是驾着宝马车赶来送孩子,可见生活条件并非太差,只是为了自己减负,才出此下策。依国际惯例,婴儿岛接收的绝大部分都是未婚妈妈抱来的孩子,病患儿仅仅占1%。而我国各地目前设立的“弃婴岛”接收的弃婴,约99%都是病残儿童。在济南“弃婴岛”内,有人连9岁大的孩子都给送来了。为了自己好过一些而转嫁义务,是责任缺失的表现。一个缺少责任担当的社会,是难以步入现代文明的。要使婴儿安全岛运转常态化,唤醒人的良心是第一位的。家长尽管压力山大,但也不该弃责不养。既然为人父母,就应该强化一个理念,抚养照顾自己的孩子是家庭的第一要务,是自己生命的责任,更是自己的社会担当。
社会保底机制不可或缺。确有一部分被遗弃的婴儿,是父母觉得孩子的病无力医治,跟自己生活会更痛苦,才这么做的。这意味着建立健全儿童福利保障制度,构建患重大疾病、重度残疾儿童救助及扶助体系是多么重要。对于那些经济困难的新生儿家庭,应该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先天患有重症的婴儿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较高的报销额度。有了这些保底措施,至少能够提升一个家庭坚持的信心。
关口前移,从源头治理十分重要。开展优生优育宣传,不能只当口号喊,甚至当笑话说,要落实到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和教学课堂上。比如恢复强制性婚检,免费提供常见遗传病的产检,是并不难做到而又能够提高优生优育率的有效措施。把住了源头,自然会降低婴儿安全岛的负荷。
打击恶意弃婴行为,是治理弃婴乱象的重要手段。婴儿安全岛的设立是基于“生命至上”的理念,是在1周岁以下的婴儿被遗弃已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给孩子的一道保障,并不是为了给遗弃行为提供方便。对于1周岁以上的遗弃现象,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要进行甄别、劝阻,甚至严厉打击。家长将孩子送到婴儿安全岛的行为违德触法,毫无理直气壮的底牌。
单靠弃婴岛难解弃婴问题
今年3月,就有开放不到2个月的广州市儿童福利院弃婴岛试点暂停;原定于今年“六一”前后开放的郑州和乌鲁木齐弃婴岛也暂时搁置。各地弃婴岛“开了又关”或不敢开张,主要原因在于,弃婴数量远远超过其接收能力,让其不堪重负。
弃婴岛,维基百科译作“Baby Hatch”。“Hatch”有孵化器、保护仓之意。据说早在中世纪,欧洲就有了弃婴岛。在我国,去年7月26日,民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婴儿安全岛试点。此后,许多地方尝试着开设弃婴岛,争议也随之而起。一是质疑弃婴这种行为被道德同情所稀释。法理而言,弃婴行为应根据刑法规定的遗弃罪进行处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二是一些细节值得反思,那就是几乎所有被送到弃婴岛的婴儿都身患重病。这与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工作做得不好,以及一些家长为减轻家庭负担而“甩包袱”等密切相关。
我国香港地区并没有弃婴岛,也绝少弃婴现象。据媒体报道,“针对病残儿童,香港政府给的综合援助一般是成人每月1805港元,儿童2160港元,最高可到每月4670港元。”有了这些救命钱,加之义工服务发达、弃婴犯罪成本太高,丢弃孩子反倒成了不可理喻的事。
可见,如果没有配套的制度跟进,单靠弃婴岛解决不了弃婴问题。这就既需要在优化弃婴岛的管理细节上费神,更需要强化社会保障与救助机制,从根子上遏制弃婴行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