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上清华变白富美”,也是自我修炼
说实话,读高中时,每每提到清华女生,我一个固有的印象就是戴着眼镜,黑黄皮肤,身穿衬衫牛仔裤的女学霸们。而在五年前,当我走进清华园时,校园里环肥燕瘦的各色美女让“考上清华的都是丑女学霸”的命题在我心中瞬间崩塌。
我想“上清华变白富美”活动很大程度上和人们对清华女生的这种成见有关。清华女生的照片发在网络上之后,赞美“内外兼修”者有之,批评“只学会了美图秀秀”者亦有之。观点的分歧难免,而从我的角度来说,在清华的本硕五年,给我的改变确实惊人。
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换句话来说,就是将十几岁的少年,培养成二十几岁的青年。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多数人的中学时代,对美的追求实际上是被压抑的,我们穿着同样的校服,梳着同样的发型,不允许染烫头发,也不允许戴首饰,我们对于其他同学,尤其是一些“学霸”同学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此。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是发现自己的美。
或许有人会说,发现美重在发现内在美。姑且不论这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区分是否合理,单是将容貌气质的美好和内心的充实对立起来的观点实不可取。中国有句古话叫“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容貌气质往往与其内心修为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看看那些被公认为“大师”的民国时代学者的照片,有几人是气质猥琐,不修边幅的?清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自己的平台,给予了我们提升自己修养和气度的环境,让我们发现自己美丽的一面,最终让我们从十几岁的少年,真正成为了二十几岁的青年。
所以,那些变成了“白富美”的女生,说是穿衣打扮也好,说是美图秀秀也好,不能否认的是我们认识到了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修为的提升。
“上清华变白富美”不该被质疑
“丑小鸭”变成了“白富美”;“男屌丝”变成了“高富帅”,面对清华大学官方微博转发推广的这组照片,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质疑者主要是认为清华大学这是在借晒照片为自己做“招生广告”,更有激进的网友表示拿清华女学生的照片说事有“出卖色相”之嫌。而在我看来,这些质疑的网友实在有些既不解风情,又小题大做。
即便清华大学真是为自己做“招生广告”,那又有什么不好?以往一些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都是罗列学校的重点学科、师资力量、教学成就等等,可以说既枯燥无味,又缺乏吸引力,但不管是晒校园美女还是晒校园美景,都可以让准大学生们在报考的时候对大学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印象,从宣传的角度来说,效率自然要好得多,也体现了高校在招生宣传方面的一种创新与智慧,何错之有?
再回到照片本身来,从进入大学前的平凡质朴到大学毕业时的气质典雅,这本身就是高校对学生培养和教育成功的一种表现,又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有什么好质疑的?应该说,大学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既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应该包括外在气质上的改变,甚至说包括穿着的得体,谈吐的优雅等等。以前也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淑女班”,追求的不正是这样的教育和培养效果吗?怎么到了清华大学女生的身上,就要被质疑呢?
有人也许会说,大学更应该关注大学生内在的一些东西,而不应该只关注他们容貌着装、举止仪态这些外在的东西。这话当然没错,但他们经过四年或者是更长时间的学习,从大学顺利毕业,并且获得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的学历,拿到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就已经是对他们大学学习成功的一种证明了,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内在的东西没有外在的东西更好表现而已,但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晒出的照片就觉得他们是徒有其表。
实际上,这几年国内大学在大学展示、招生宣传上,确实变得越来越有创意,也越来越有新意了。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都曾经在自己的网站晒出“校花照”,被网友调侃是“美人计”;再比如不断电、不断网、有空调、洗澡不排队、空气没污染,也成为一些大学宣传推介自己的看点。所有这些,其实都反映出了大学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创意和智慧,都是在给准大学生们报考大学时提供参考,这值得肯定,不该被质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