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审计风暴如何转换成问责风暴

湖北:审计风暴如何转换成问责风暴

摘要:国家审计是护航经济发展的“啄木鸟”,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审计的托底,审计风暴要贡献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也影响着审计风暴的生命力。

审计报告年年有。今年审计报告的特点是,点名通报了卫计委、国资委、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和下属单位在“三公”经费方面的违规情况,审计的深度在加深,审计的力度在加强,消除了不少审计盲区。

这是进步,但人们对审计最关注的,一直都是审计风暴怎么转换成问责风暴,怎么走出“屡审屡犯”的怪圈。客观地说,在这一方面,社会已有疲态,人们对审计风暴暴露的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震惊。

审计的功能还要完善,但再怎么完善,它都是有限度的。这是因为,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治理的现实决定了审计的现实,治理的变革影响着审计的力度和效果,审计风暴要放在国家治理中来看。

回顾一下,我们能发现,审计风暴不是历来有之。审计成为“风暴”,主要是从2003年,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开始。当时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但人们之所以震惊,主要的原因还是很多问题此前并不为人知晓,财政预算的数字如何在运转,效果怎么样,还是秘密。风暴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披露上。

过去十年,情况有很大的变化。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开始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发生在这个十年;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在信息公开上与社会深度互动,那种逆潮流而行,不想公开、不愿公开、虚假公开的政府行为,很多都付出了代价,这样的变化也发生在这个十年;关注中央部委运行,评判、监督他们的作为,成为十分普遍的舆论现象,发生在这个十年;透明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人民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的挑战越来越大,也发生在这个十年。这是国家治理现实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影响了人们对审计风暴的评判。“三公”经费问题“屡审屡犯”,人们要追问的对象表面上看是审计,其实是国家治理中解决问题的体制机制。审计之后的问责,“雷声大雨点小”,社会之所以感到焦虑、有看法,看似批评审计作用发挥得不够,其实是对权力运行不规范、约束权力还不够的担忧。这就是说,审计所遭遇的困境,本质上是我们的国家治理还不完善的体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的提示。

有必要指出,审计风暴吹出来的问题并不更加特殊。反腐揭示的问题,审计审出的问题,“反四风”中发现的问题,改革中暴露的问题,都有共性。财政预算执行、财政管理、政府性债务、重点民生工程,这是审计“屡审屡犯”的几大核心领域,但这里面的问题无一不是在国家日常治理中呈现,也无一不需要在国家日常治理中解决。

全面深化改革已在路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征程也开始了。对审计的功能,我们要客观认识,对审计背后的问题,更要深刻警醒。现在,我国反腐所展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力度,刷新政治风气所展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意志,推进改革所展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决心,使得国家治理的格局、态势在深刻变化。

国家审计是护航经济发展的“啄木鸟”,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审计的托底,审计风暴要贡献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也影响着审计风暴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