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

青海: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

其四、充分发挥执行职能,彰显生态司法保护的权威和力度。涉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执行案件,有其特殊的执行难度。应依法及时受理环保侵权纠纷民事执行案件,用足用好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坚决维护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法及时受理涉环保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作出准予强制执行裁定。大力支持环保部门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处罚与征收排污费非诉执行案件的合法性审查,保障环保行政处罚得以有效实现。同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综合运用人民法院司法资源优势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资源优势,相互通力协作,构建人民法院监督协调、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为平衡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第三人利益与被执行人的合法利益,本着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原则,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前提下,积极运用执行和解方式,促使双方达成协议。还可考虑引入代履行机制,指定专业机构完成判决确定的环境污染治理与恢复义务,由犯罪人、被告支付相应费用。

其五、加强司法建议工作,强化生态司法保护管理成效。坚持能动司法和主动服务,兼顾“坐堂办案”与“上门建言”。积极运用司法建议这一重要载体,认真分析生态保护纠纷案件中存在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管理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防治生态环境污染、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文明的司法建议。加强事后沟通回访,提高司法建议回馈率,促进政府环保政策的有序实施和环保执法的有力开展。同时,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人民法院通过巡回审判、公开开庭、上街宣传等形式,增进对生态问题的理解、关注,大力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使人们对切身利益的保护与生态保护联系起来,进而将生态环境守法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法律是保护生态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生态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仅靠现有的这些法律、法规来保护环境是不够的。进一步强化生态司法职能,充分发挥司法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人民法院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完善生态文明立法。当务之急是根据相关规定,尽快制定司法解释。一方面指导生态文明司法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从多维视角探究生态与立法的关系,完善生态立法。并针对各地生态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以及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办法,切实保护各地生态环境。二是加大生态司法理论研究。在关注相关立法的同时,应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司法保护的理论研究。从司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司法理念、司法机制、主动参与生态治理等方面切入,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在转变思维模式基础上,同时进行相关生态政策方面的研究,与生态司法理论研究同步,从而有效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司法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保障。三是创新生态司法制度。尝试建立生态司法提前介入制度,探索设立生态保护专门法庭,同时,应尽快完善生态司法保护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生态司法保护效益和效率。四是积极参与生态综合治理。司法机关除充分行使自身职能外,还应该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承担更大社会责任。一方面,人民法院要积极融入党委、政府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破坏纠纷案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机制构建,支持和引导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公益意识。

(作者为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