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向加沙地带发起“护刃行动”的军事攻势,将世界的目光再次引向这块战事不断的地区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有这样一群巴勒斯坦人,数十年前,他们在与以色列的战争中被迫逃离家园,在陌生的土地上支起帐篷、繁衍生息;数十年后,帐篷早已变为混凝土房屋,他们也都儿孙满堂。但谈起儿时家园,他们会找出尘封多年的钥匙,诉说心酸的过往。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难民。
被迫逃离家园的难民
根据巴勒斯坦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10年,生活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以及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巴勒斯坦难民超过500万。贫困、失业与从未停歇的冲突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援助下,有志的难民与命运奋力抗争,前方的希望却依然渺茫。
巴勒斯坦难民的历史与巴以冲突的历史相吻合,无怪乎难民回归被公认为解决巴以问题的主要难点之一。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随即打响。战争的直接后果使75万巴勒斯坦难民背井离乡,逃往当时由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以及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更远的地方。1967年的阿以战争又使50多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其中有将近一半人是第二次逃离家园。
听许多难民介绍说,他们离家时几乎没有时间收拾个人物品,身上所带的除了几件衣衫外就只剩下房门钥匙。
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以北的贾拉宗难民营,88岁的老人伊斯梅尔·萨菲已经在这里生活了66年,他正是贾拉宗难民营当年的建造者之一。镜头前,老人高高举起一串硕大的铸铁钥匙,告诉记者自己的家园就在如今以色列北部的贝特·纳巴拉村。
(图片说明:88岁的老人伊斯梅尔·萨菲高举老家钥匙。1948年,他被迫沦为难民,此后66年一直生活在贾拉宗难民营。)
“这就是我家的钥匙,我父亲和他的11个兄弟花了7年时间建造的家。”老人说,“回归一直是我们的梦想,无论生活多艰难,梦想从来没有消失过。”
一部分巴勒斯坦难民与萨菲老人一样,自从进入难民营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另一部分则因为投亲靠友、自身奋斗或者机缘巧合,获得了更为体面的生活。但即便如此,家园与土地的眷恋也不曾减退一分。
扎卡利亚是巴勒斯坦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当年曾与阿拉法特一起作战的他在巴外交领域颇有威望。扎卡利亚说,他的外婆家在以色列城市特拉维夫南边的雅法老城。因为身份特殊,扎卡利亚可以获得以色列方面的特别许可,进入以色列境内。几年前,他曾造访过自家的老房子,这座独栋住宅目前是瑞士驻以色列使馆。
“我敲开房门,给他们讲了这栋房子的来历。”扎卡利亚说,尽管目前衣食无忧,他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雅法老家。
而在巴勒斯坦以外,约旦是接纳巴勒斯坦难民最多的国家,约有200万。一位拥有难民身份的约旦出租司机告诉记者,他的父母曾亲眼看着自己的房屋被以军摧毁,迄今他的父亲仍保留着一捧家乡的泥土,梦想着重返家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