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工程维系难民生活
为了解决大批巴勒斯坦难民的基本生活需要,1948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有关向巴勒斯坦难民提供援助的第一项决议,设立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署,通过国际志愿机构向巴难民提供紧急援助。一个月后,联大再次通过决议,宣布应当让希望返回家园的难民尽早返家,决定不回去的难民,应当赔偿他们的财产损失,但让难民返家的努力最终没能成功。
返家希望破灭了,联合国不得不构想更加长期的安排。时间来到1949年12月,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简称:近东救济工程处)宣告成立,该组织的任务是接替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署,与地方政府合作,为难民提供粮食、住所、衣物等紧急救助。从1950年开始,近东救济工程处共在巴勒斯坦难民聚居区建立了58座难民营。
(图片说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以北贾拉宗难民营,始建于1950年,如今人口为1.4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建与发展,如今的难民营已经从临时帐篷变为水泥房屋,上下水、电力、煤气、道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建设,工程处的工作也从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救助,延伸到教育、医疗、培训、甚至金融服务等社会服务领域。拥有一张巴勒斯坦难民证,意味着可以在难民营内联合国开办的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内免费就读,在联合国医院接受免费的健康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工程处还负责向特别困难的家庭定期发放粮食等生活必须品,并为巴勒斯坦难民提供了近3万个工作机会。
作为联合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机构,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总部几经迁移,并从1996年起迁往加沙地带,表明联合国致力于推进巴以和平进程的决心。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几乎所有资金都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自愿捐款,目前最大的捐助方仍是西方国家。近几年来,该组织的亏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运转。上世纪七十年代,近东救济工程处为每个登记难民每年花费大约200美元。去年,该组织得到的全部捐款近6.25亿美元,平均每个难民的年花费不到125美元,这相当于每天用不到35美分为每个登记难民提供救济与服务。
时任工程处主任专员的彼得·汉森曾在一次呼吁捐助者增加援助的活动中说,由于亏损严重,工程处已陷入财政危机。他告诫说,除非能够消除亏损,“否则国际社会有可能失去中东地区一个主要稳定因素和提供经济援助的重要工具”。(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