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难民”的生活记录(2)

摘要:有这样一群巴勒斯坦人,数十年前,他们在与以色列的战争中被迫逃离家园,在陌生的土地上支起帐篷、繁衍生息;数十年后,帐篷早已变为混凝土房屋,他们也都儿孙满堂。但谈起儿时家园,他们会找出尘封多年的钥匙,诉说心酸的过往。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难民。

飘渺无望的生存现状

居住环境狭小与失业是巴勒斯坦难民营面临的最大困境。以贾拉宗难民营为例,1950年建立时,这里收容了2500名难民,这个数字而今已经暴涨为1.4万,但难民营的面积并未增加,这使得每个家庭的居住面积固定在60平方米。由于巴勒斯坦人的生育率较高,2011年,约旦河西岸地区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5.6个,加沙地带则为6.3个。

想要扩大居住面积,在房前屋后找空地几乎不可能。难民营内的公共面积极其狭窄,各家门前道路坡度大、弯道多,多数地区只能容一辆小汽车勉强通行,遇到两车相会,一车则必须倒退出路口。与邻居争地也是难上加难,往往一个十几平米的院落被三四家共用。为获得更大的居住面积,别无选择的巴勒斯坦难民只得向高处发展,在自家老房子楼上又盖上新房的人家随处可见。但由于地基承重有限,许多房屋已成为危房,一家人挤在一个屋檐下,勉强度日。

2

(图片说明:贾拉宗难民营内拥挤不堪。)

15岁的哈立德·穆巴拉克与父母、奶奶、姑姑、堂弟和三个兄弟挤在贾拉宗难民营一栋两层小楼里。小楼底层住着奶奶和姑姑一家,顶层是他们六口人的卧室,卧室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兄弟四人甚至只能靠打地铺过夜。

如果说生活条件的恶劣让人难以忍受,失业以及与之并生的贫困则彻底打碎了难民的希望。巴勒斯坦境内难民营中的失业率普遍高于50%,加沙地带个别地区甚至高达70%至80%。以色列长达七年对加沙地带的封锁以及不断爆发的冲突让许多巴勒斯坦人失去了在以色列境内打工的机会,而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

加沙地带50岁的难民马哈茂德·阿什卡尔多年前曾在以色列打工,如今失去工作机会的他不得不向各大国际组织讨要全家的救济粮。与他们的父亲一样,马哈茂德·阿什卡尔的5个儿子均处于失业状态,美好的未来如同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

“就像我父亲一样,加沙地带难民现在最担忧的是如何喂饱自己的孩子,如何生存下去。”18岁的儿子艾哈迈德这样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