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公交车的超载到底是不是应该设定一个基本的极限问题,我们知道作为城市公交的运营特殊情况,不超载是不现实的,但应当的一个超载极限,一个超载量,而往往在大多数城市,上下班高峰期时,市民学生等严重超载,经常挤得水泄不通,挤得车门都打不开,不仅仅车箱内空气混浊沉闷,而且一但发生意外事故,就一定会面临逃生困境,公交车的超载到底是不是应该设定一个基本的极限问题,见仁见智。
公交的管理问题,这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深层次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公交车辆的保养维护也好,超载过多也好,采购的新型空调车存在逃生隐患也好,都涉及到目前公交系统的管理和运营体制,比如公交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利益机构,本应该由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政府应该在安全和运营成本上承担更多的资金投入,应该将公交系统彻底纳入国营性质,由政府全面投入和管理,确保这一承载公众利益的部门有一个便捷和安全的运营环境,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在大多数城市,公交的政府补贴并不足够,逼得大多数公交公司必须为了公司经济利益和员工福利而拼命降低运营成本,一方面正常的维护保养不及时不彻底,另一方面不愿意过多投入使很多多年运行、老化破旧的车辆带病拉客,再有就是只要还有空间,能挤上多少人就上多少人,造成过分超载,还有就是盲目采购封闭式空调车,只考虑单纯的舒适效果而不考虑其特殊情况下的逃生功能,而恰恰是很多设计并不合理的所谓新型空调车,存在着从设计就开始了的重大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城市公交目前仍然是广大市民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难以避免公交超载,那么公交车的安全隐患就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比如如何加强对乘客行李的检查?比如公交车通过日常维护来确保减少安全隐患;比如一但出现突发状况如何快速疏散乘客?比如如何尽量避免公交过分超载,这都应该成为相关部门反思的问题,而不是每次发生公交灾难,相关部门都在煞有介事的推卸责任。事实上每次公交火灾不论自燃还是人为纵火,都在让人们心惊胆战的同时,不得不忧心忡忡,我们乘坐的公交车到底有多大安全性?公交车在安全锤配备、灭火器配置、逃生通道建设等方面,到底有多完备?
好在这次杭州市公交纵火案目前为止并未出现重大人员伤亡,让人略感欣慰,然而面对纵火灾难,绝不应止于对犯罪分子的强烈谴责,更应该深刻反思,并通过反思和改进,给乘坐公交的普通老百姓留下一条逃生之路!
【启示与思考】
从2009年6月5日成都公交车纵火案,到去年6月7日厦门公交车纵火案,从今年2月27日贵阳公交车纵火案,到今年5月12日四川宜宾公交车纵火案,再到这次杭州公交车纵火案,近些年来,此类案件在各地发生了多起,酿成令人痛心的悲剧。此类案件大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暴露了公交车应急“软件”和“硬件”的双重缺失。
“软件”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相关部门和公交系统在乘客自救互救能力培训上,缺乏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和积极有力的作为。2009年杭州就举办过主题为“珍爱生命、自防自救”的公交车应急处置演练;去年厦门公交车纵火案发生后,杭州公交公司专门组织对BRT公交车做全面检查和应急演练。然而,各地这种应急处置演练多属“特例”,要么只是在本地或其他地方发生事故后,才按有关方面的紧急部署匆匆组织;要么只是在公车系统内部小范围进行。
“硬件”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我国公交车的安保设施专业化水平较低,在安全锤配备、灭火器配置、逃生通道建设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国内公交车多采用封闭式窗户,仅在一前一后各配一个安全锤和灭火器,事故突然发生后,很难利用这两种设备及时打开逃生通道。据介绍,国外公交车更注重设置逃生通道,比如在窗户或前后挡风玻璃设有应急把手,发生紧急情况时,只需轻轻推动把手,窗户或挡风玻璃就能迅速打开。有的公交车甚至设置“一键式”按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司机按下按钮就能打开所有窗户。这些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公交车纵火案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也带来沉重的警示。相较之前成都、厦门、贵阳等地公交车纵火案,此次杭州公交车火灾事故中,乘客紧急疏散和打开逃生通道有所进步,但仍存在不足和缺憾,如车厢后门被乘客挡住迟迟不能打开,打开窗户并不顺利,等等。如果应急“软件”和“硬件”都有所提升,这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当能少些,再少些。
我们既要最大限度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如实行公交车安检抽检),最大限度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也要加强应急救灾“软件”和“硬件”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应急处置水平。应借鉴日本全民防震抗震演练的做法,组织大规模、常态化的公交应急处置演练,切实提高乘客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公交、消防等部门的应急救灾能力。公共财政应加大对公交安保应急设施的投入,加快技术升级换代,确保公交车逃生通道打开更加快捷,逃生之路更加开阔畅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