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

王毅: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

三、新形势下推进我国和平发展的基本思路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历届领导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探索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我国和平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应该看到,和平发展的道路越往前走,我们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同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会越多。我们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战略信心,保持战略耐心,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合力,排除各种干扰,坚持把和平发展道路走稳、走远、走好。

(一)要把中国自身利益与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开拓我国和平发展的广阔空间

今天的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罔顾他国利益。只有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了,各国才会相应得到更多的份额。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也就是说,我们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不断扩大与各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深化与各国利益融合,从而为我们自身的和平发展开辟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2013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充分发挥高层交往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与各国签署了约800项政府、部门和地方合作协议,涵盖政治、经贸、能源、人文、军事等多个领域,特别是推出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充实了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内涵。习主席访问中亚期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核心内容是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受到中亚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论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使亚欧地区基础设施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覆盖几十亿人口的广阔市场。访问东南亚期间,又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受到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

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期间,就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与对方达成一致。这一横一纵两大经济走廊的建设将把中国和印度两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东亚和南亚两大增长极的相互融合,必将促进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

除了基础设施的联通,还有发展规划的对接。习主席访问印尼和马来西亚,同两国分别签署经贸合作五年规划,形成彼此发展战略的对接。李总理访问德国期间,双方就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领域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实现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各自优势的对接。中欧领导人第16次会晤期间,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为中国“十二五”规划与欧洲2020发展战略的对接规划了路线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号角。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富有吸引力的体制环境,提高中国整合国际资源、开拓外部市场的能力,促进在更高层次上的国际经济融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新形势下,我们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更好地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更紧地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更多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和平发展开辟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二)要努力推动与各大国关系协调发展,改善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环境

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大国关系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和平发展之路能否走得通。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外交开局的一条主线,就是积极运筹大国关系,尤其是稳固和拓展与主要大国的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的走向为世人所瞩目。中国是上升势头最快的新兴市场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国际上很多人最担心的就是中美两国是否会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相互冲突。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应邀与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习主席提出中美应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积极响应,双方就此达成重要共识。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就任仅三个月就实现中美两国元首专门会晤,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反映出双方对发展彼此关系的高度重视。

习主席精辟概括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这三句话可谓大道至简,寓意深刻。讲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改变世人对中美关系中长期走向的负面预期,从而从积极角度影响各方当前的政策取向。讲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这是国与国之间的正确交往之道。讲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寻求自己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这既是中美应争取的一致目标,也是两个大国对世界应作出的贡献。这次历史性会晤明确了中美关系的长期走向,向世界发出了十分积极的信号。当然,中美两国一个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把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好、落实好并不简单。这是一个需要中美双方,包括社会各界共同来探讨和实践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双方保持政治定力,持之以恒、不懈推进的长期事业。

俄罗斯是我国周边最大邻国和世界大国,中俄两国都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中俄关系发展得好,我们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就有了一个重要战略协作伙伴。习近平主席上任后首访首站就选择俄罗斯,充分体现了中俄关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习主席与普京总统进行了长达八个小时的深入接触和交流,发表了一个分量很重的联合声明,双方明确承诺,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坚定支持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双方还签署了数十项合作文件,涵盖油气、核能、电力、高科技、航空航天等战略性合作项目,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大大提升了双方务实合作的水平和层次。

欧洲是世界上重要一极,同我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充分挖掘中欧合作潜力,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和世界繁荣稳定。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欧,与瑞士签署自贸协定,实现了我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自贸协定零的突破;与德国务实合作进入“加速期”,进一步发挥了中德关系在中欧关系中的领跑作用。2013年岁末年终,中欧领导人会议和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议接连举行,成果丰硕。此外,不到一年时间,我们接待了法国、英国、希腊、罗马尼亚、荷兰、芬兰、冰岛等十多个欧洲国家领导人来访,掀起对欧外交高潮。

印度是重要新兴大国。近年来,西方一些媒体唱衰中印关系,炒作“龙象之争”。保持中印关系和谐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和平发展事业,也攸关新兴力量的团结。2013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10月时任印度总理辛格访华,这是52年来两国总理首次在一年内实现互访。辛格对习主席说,亚洲之大,容得下中印两国共同发展,印度不会参与任何企图遏制中国的集团和联盟。在两国共同努力下,中印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总的看,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在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都实现了平稳过渡,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后,我们要继续紧紧抓住大国关系这个牛鼻子,加强高层交往,深化战略对话,拓展务实合作,深化利益融合,持续改善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环境。

(三)要不断巩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打造我国和平发展的地缘依托

中国是世界上周边环境最复杂的大国,同14个陆地邻国接壤,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此外还有9个虽然不接壤、但属于近邻的国家。这些国家之间在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国际上一些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持怀疑态度的人,往往把中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复杂关系当作检验我国和平发展诚意的试金石。

周边是与我国联系最密切、交往最频繁、利益最融合、影响最直接的地区。2012年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2万多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32%。近年来我国与周边的相互投资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我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能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比如家家户户每天都用到的天然气,从中亚输入的占我们进口天然气总量的53%。2012年,我国与周边国家人员往来达到3550万人次,入境我国的亚洲国家公民占外国人入境总人数的近六成。

所以我们说,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我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首先要大力营造和平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和平发展进程始自周边,也要依托周边。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2013年10月,中央专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新形势下周边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特别是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这“四字箴言”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份生动宣言,是对多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一个精辟概括,也反映了我国新一届领导人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

亲是指要巩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中国与东亚国家同受儒家思想的深厚熏陶,与南亚国家共享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与中亚国家拥有丝绸之路的历史纽带。可以说,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与周边各民族人民在人文方面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天然的亲近感。文化上如此,政治上亦然。多年来,我们与周边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交往,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2013年3月新一届政府成立不到一年时间,习主席和李总理先后访问了俄罗斯以及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邻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文莱五个东盟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邻国,接待了数十位来自周边国家的领导人访华。这么频繁的见面走动本身就说明了我们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特殊亲近关系。

诚是指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中华民族向来讲情重义,诚信待人。我们与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的深厚情谊就是一个范例。中国长期给予他的热诚帮助,使双方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也深受柬埔寨各界好评。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类似的感人事例和动人佳话还有很多。对与周边国家存在的一些争端,我们在坚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前提下,愿意本着诚心诚意的态度,与有关当事国平等对话、友好协商,争取妥善处理分歧。

惠是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十多年前,中国作为域外大国,率先与东盟启动双边自贸区商谈,并于2010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在不少条款上照顾了东盟国家的关切。如今东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第一大目的地、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中国公民主要旅游目的地。2013年,我国领导人又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和“2+7合作框架”,包括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再次向东盟国家展示了合作共赢的诚意。

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作为东亚大国,中国一向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欢迎域外国家参与到东亚地区的合作机制中来并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10+1、10+3、东亚峰会等各机制相互补充和促进。我们积极回应各国对亚太地区安全问题的关切,推进地区防务安全领域的交流,充分体现了容人之气度、存异之雅量。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周边仍然存在干扰我们和平发展的因素。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要着力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我们提出“三个坚持”的基本立场,即坚持半岛无核化的目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这三个坚持缺一不可,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公正立场和我们发挥的积极作用。中方决不允许任何人在我们家门口生乱生事。朝鲜第三次核试以来,经中方大力劝和促谈,半岛局势已有所缓和,这体现了我们在半岛事务中的独特地位,发挥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实现半岛无核化并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美朝两家能否开展对话、改善关系更是关键。包括美朝在内的六方会谈为通过对话谈判解决朝核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我们现在做各方的工作,就是不断为重启六方会谈创造和积累条件,争取尽早把半岛核问题再次纳入和平解决的轨道上来。

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中日关系的困难局面是日方引发和造成的,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日方应正视现实,谨言慎行,不要再做有损中国主权权益的事情。如果日方真愿改善中日关系,就应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历史问题至今仍是不时干扰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坚持和平走向,才能真正得到邻国信任。日本方面应该懂得这一基本的道理,切实尊重人类良知和公理的底线。中日友好的动力来自两国人民,两国文化、地方、青少年等民间交流将为两国关系走出困难局面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