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年前的辉煌为什么没有存续到清朝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对日本、对西方列强,在国防能力方面还都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明灭清兴的20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国防能力,由世界最强迅速滑落到世界最弱,以至到了清末70年,出现了一败再败、口岸丢失、京畿不保、海军覆灭的整体衰败之像。主要原因有三条。
一是经济上没有跟上历史发展的浩荡潮流。1644年,清建国。上溯5年,1640年英国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60年至1840年,西方进行了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当时的中国,对这两次革命几乎一无所知。这两次革命的影响是世界性的,没有经过两次革命政治和经济提升作用的中国,很快滑向世界性科学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最低谷。而日本,在近代史上的发展轨迹正好与中国相反,是由弱小走向了强大,由落后走向了先进。1854年,美国柏利舰队10艘战舰、2000名陆战队员进逼日本,3月迫使日本签署了“日美条约”,从此,日本向西方列强开放口岸。1885年,日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提出“脱亚论”,主旨是“日本应该放弃中国思想和儒教精神,而吸收学习西方文明”,不与“野蛮落后的亚洲国家为伍”。日本政界人士多数拥护福泽谕吉的见解,很快使日本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技术等领域基本脱离亚洲范围,靠向西方诸列强的国家。1894年,也就是日本国门被美国柏利舰队撞开后的40年,发生了中日黄海海战,中国大清舰队大败、惨不忍睹。
二是政治上没有进行适应新形势的深刻改革。1868~1878年,以及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建西学、改兵役、清田亩、减轻农民重赋,予贱民平等权、严格限制佛教等。明治天皇要建设一支200艘战舰的海军,超过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并将烟草税、药物税都划拨给海军,还自勒腰带,在6年内每年从内庭费用中拨给海军30万日元。而清朝政府,这一段时间政治上毫无作为。虽然从西方进口了一些武器,也送了一些学子去学习,但是,改革的动作太小了,多数领域叶公好龙,政治上只进行了一些被逼无奈的小改小变。兴国无战略构思,变法无有效举措,皇帝重臣分权划利,只会弄权分钱,不思国家复兴。
三是军事上错误总结历史经验。清朝曾经由李鸿章主持,从德国进口了多艘铁甲战舰,甚至还有鱼雷艇。但是,军事战略和军事理论却十分落后。清朝中央政权有一个大毛病,就是长时间错误总结开国时期的军事经验。清朝皇帝和大臣,都标榜马上得天下、骑射为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皇太极进关前,借助两次明军战败后损失的大量火炮,取得了兵力对比在火炮方面的关键战略优势。第一次,是明朝重镇登州的失陷。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对明军守卫的关外重镇大凌河发动进攻。镇守登州的明军登莱巡抚孙元化派部将孔有德、耿仲明率军增援,援军进至吴桥时突然哗变,勒兵返回把登州围了起来,打到崇祯五年(1632)正月初三,登州被叛军攻破,明军直接损失各型火炮330门,其中大将军炮1门、红夷炮12门、佛郎机炮19门、威远炮170门。当时的登州,是明朝研制火炮的基地,城破之时,明军的登莱监军王征(火炮专家)、副总兵张焘,一个被俘、一个自缢身亡。明军聘请的葡萄牙火炮专家和其他53名葡萄牙炮师也损失惨重。登州失陷,使明朝政府再也无力以当时最重要的远战武器火炮,成规模地支援关外对八旗军的作战。第二次,是关外重镇大凌河的失陷,共计损失火炮3500门。当时,关内援军行动迟缓、叛军作乱,关外防御大凌河的明军盼援无望,坚持了近百天后,崇祯四年(1631)十月,大凌河粮尽援绝开城投降,总兵祖大寿败走锦州。根据当时明朝的兵部报告,皇太极的八旗军在占领大凌河后,缴获了将军炮、灭虏炮、红夷炮等多种火炮共计3500门,明军从此失去关外的火炮优势。后来,八旗军在崇祯十二年(1639)至十五年(1642)的松锦大战中,攻松山、打塔山、占杏山,无不拥炮而进,而且特别喜欢使用红夷大炮和自制的红衣炮。一直到顺治二年(1645)清豫亲王攻打到南方的扬州时,仍然在使用火炮攻城。可见,八旗军不但在关外使用火炮,进了关以后,也一直将火炮作为攻克城池的重要武器。从以上的战例中可以看出,满清八旗军并不是依仗骑射而得天下的,而是一步一步地缴获明军的远战武器火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凭借火炮打进关,又打到南方去的。可笑的是,清朝的后人并不这样总结历史,马上得天下的说法被泛化,直到晚清70年,仍然抱着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思维敝帚自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