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开战前中国人曾认为稳操胜券

甲午战争开战前中国人曾认为稳操胜券

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沉没情形。

日本画家笔下的黄海海战,此画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甲午战争中,日本取胜,图为归国日军通过东京“凯旋门”。日本从此彻底地走上穷兵黩武之路,二战的失败投降是其必然归宿。

1894年的甲午战争距今已整整两个甲子。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已非原来的中国,日本也不再是那时的日本,至于朝鲜,更非原来那个样子,世易时移,世界、远东、中日韩都在发生巨大改变。由于最近若干年中日、日韩三国在历史、领土等问题上发生一系列纷争,现在再来审视这场战争的缘起过程及教训就具有很不一样的意义。

中国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击后突然发现原先的宗藩体制已经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开始领悟到自身发展的紧迫性,于是在1860年代开始学习西方时选择了一条只顾自身的孤立主义路径,放弃对宗藩体制的维护。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实力,都让中国人自信这场战争稳操胜券。中国在过去三十几年洋务运动中,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力量,确实恢复了遭两次鸦片战争打击而失去的荣光,中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重回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中国的军事实力也经过三十年发展、改造,迈进了一个新时代,告别了冷兵器,进入了海洋时代。中国举三十年经济增长之实力而创建的北洋海军,确实还没有经过实战检验,但不论中国的当事人,还是国际观察家,对于中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中日军事力量比较,都对中国拥有相当期待,至少没有多少人想到中国会在战场上如此不堪一击。然而,结局却是中国的失败,而且那么惨。

一百多年后检讨,我们很多人将这场战争归结为侵略、被侵略,归结为正义与邪恶。确实,从中国的观点看,朝鲜自明朝洪武年间就是中国的属国,朝鲜有难,发生东学党起义这样的事情,朝鲜向宗主国求救,中国履行宗主国责任发兵朝鲜,帮助朝鲜政府平息内乱,这是正当之举,是善意行为。

朝鲜确实在历史上是中国的属国,中朝之间确实在很长时间有着密切交往,人民之间的通婚,文化的交流,数百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这都是事实。问题在于,中国毕竟没有近代殖民的经验,更不知道怎样从那些属国撤退。当中国面对西方压力不得不转身向西,学习西方的时候,中国一度选择了孤立主义外交原则,对于先前数百年“中国的世界秩序”不再有兴致,眼看着琉球、越南、暹罗等一个接一个的属国走向完全独立,或者转换身份,成为日本或西方国家的新殖民地。这是近代中国一个最值得总结的教训。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