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关于甲午战争的大历史总结(4)

张文木:关于甲午战争的大历史总结(4)

1895年的战败对中国——对1905年后的俄国也是一样——的影响也并非全是负面的。它在把中国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过程的同时,也强行终结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既 然没有了封建社会,没有了天朝,那么中国人就没有退路,就必须向前并要有新的选择。道路危机反倒促成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甲午战败后,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 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2]当时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少数人的一 时冲动,而是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反复试错之后形成的共识,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经过包括制度改革在内的各式改革反复尝试后形成的全党的共识。

甲午海战在开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开启中国人民开放学习的历史进程。2014年4月习主席到欧洲去就讲了这个问题。我们并不排斥西方制度中的优秀内容,我们近代也尝 试过各种制度选择,但是发现它们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既不能走老路回到封建社会,也不能走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邪路。袁世凯当时就想回到王朝老路,哪怕是形式上的复旧,当时的中国 人也不答应。袁世凯就是在其复辟旧制度的活动受到激烈抵制的气氛下郁闷而死的。那么往前走什么路呢?蒋介石选择了依附于西方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道路,也解决不了中国工农的极瑞贫 穷问题,人民推翻了他并最终选择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

这可能就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后发优势。有人在甲午战争失败中只看到中国人落后的一面,但也要看到中国人穷则思变实现跨越式进步的另一面。不然就不能解释“落后”的中国人怎么就选 择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 “先进”的日本人却选择了在当时已经落后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军国主义制度并参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1913年,列宁说“先进的亚洲和落后的欧洲” [23],列宁认为当时的中国已属于前者,日本属于后者。

今天看来,如果日本不想放弃其“大东亚”梦想,那中日之间乃至日本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欧洲碎片化产生的不尽内耗导致两次世界大战,亚洲大陆如果碎片化,可能因 为其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存在,其结果可能比欧洲更惨。今年又是甲午年,日本又开始向中国叫板。日本还想要步其“大东亚”后尘,要走法西斯的老路,又将中国逼到17世纪初 莎士比亚说的“生存还是毁灭”[24]的历史关口:中国或被肢解——当然这在今已难以想象——或全力出击,二者必具其一。而要能够战胜这种挑战,我们就必须始终坚持包括台海统一在内 的中国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都是我们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关键点。由此反观日本,它如果还想重温1895年甲午旧梦,其前提是先搞乱中国。只要中国内部 不乱,中国即使“落后”一点并不要紧,因为还有翻盘的时机。我们以前常说:落后是要挨打的,但国家分裂则更是灭顶之灾。

正因此,我们今天总结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的教训,不能只在那些细节——比如咱船造得不如人家好、战斗队形不如人家合理、教育水平不如人家高等——上纠结。如果这些细节能决定中 日间的成败,那就不能解释:仍到1942年还处于文盲状态的中国农民[25]为什么能打败同样“文明”的日本人呢?能领导精英前进的是将军,而能领导人民——这在中国更多的是农民——前 进的则多是元帅和领袖。人民而非精英是决定历史的根本力量,这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经验。你看日本法西斯军人多来自军校,蒋介石领导将军的多是海归精英,但最终赢得胜利的还是毛泽 东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队伍。我们虽然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了,但我们没有沉沦,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苦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屹立不 倒且获勃勃生机的重要前提。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