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3)

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3)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三:选择开明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 一是民为贵。孟子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这已成为经典性的话语。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班彪说:“从谏如顺流”,(《文选·王命论》)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礼器》) 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贞观政要·公平》)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即以唐代为例, 太宗对太子说:“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太宗问魏征:明君和暗君的分别,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贞观政要·君道》)太宗深以为然。先天二年,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 提出“十事”,从施行仁义、不求边功、停止宦官和外戚干政、免除杂税等十个方面申述了自己的意见,玄宗从谏如流, 取得很好的效果。姚崇罢相时,推荐刚正极勇的宋璟继任相位。宋璟继续贯彻姚崇的政策,使得赋役宽平,刑罚清省, 百姓富庶。

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就以皇帝与大臣的关系而言,陈亮引仁宗的话:“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 则台谏公言其失, 改之为易。”(《龙川集·论执要之道》) 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便是一种相当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惟开明才能广得人心,惟开明才能云蒸霞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