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 特色立校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宿迁市宿城区以“幸福教育”为理念,鼓励各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课外活动,全区学校活跃着300多个学生社团,民族乐器、青花瓷指尖艺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不久前,该区仓集镇中心小学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宿城教育今胜夕,均衡发展民受益。师生携手校园美,盛赞政府真给力。”该校老教师朱兆松即兴编的这个“顺口溜”,让在场所有人一片欢笑。朱兆松告诉记者,他的孙子、外孙都在这所农村学校读书,“不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家长我都感到很幸福”。
提升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江苏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高举的旗帜。近年来,江苏各地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内涵发展,把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贯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南通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催生了以促进人的成长为显著特征的南通教育模式: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李庾南教育思想等各种教育思想引领着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管理和教学行为的科学转变;淮安市多年来坚持打造“学在淮安”品牌不动摇,重点推进课程、教育管理、课堂教学三项改革,探索创立了淮安市“十大教学模式”,体育、艺术、科技、文化特色学校达到200多所;连云港市连云区打造出“山文化、海文化”社团、“小海军”学校、“百草文化”研究社等独具海滨特色的教育品牌。
“以改革推动教育公平,以内涵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公平。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关键在于推进均衡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沈健介绍说,近年来,江苏正是以“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
立足改革创新与内涵发展,江苏全面启动薄弱学校质量提升工程和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为义务教育均衡找到了一个坚实、丰厚的生长点。各地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育、放大学校特色亮点,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全面推动“一校一品”建设,全省义务教育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均衡师资 强化督导
——构筑义务教育均衡的长效机制
“我们家长最看重的是好老师。”如皋市如城镇实验小学学生家长李建红坦言,当初千方百计让儿子进了如师附小幼儿园,为的就是之后继续在如师附小这所名校就读。现在,李建红的儿子却在家门口的如城镇实验小学上学。促使李建红改变决定的,是如皋力度空前的教师流动,带动每个学校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从2011年开始,如皋市积极探索建立“区管校用”师资配置机制,近两年义务教育学校交流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9%,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择校”。
透视“择校热”,核心是择名师。如何让校长、教师打破学校之间的藩篱,流动起来,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2010年以来,江苏明确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2013年初江苏进一步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作为推进公平的重要途径,形成了区域、城乡、校际教师交流制度。
在此背景下,江苏中小学教师由“学校人”逐渐向“系统人”转变。苏州市姑苏区在权衡生源、师资、配置等条件的基础上,组建“校际发展共同体”,以区域内多所省级实验小学校为核心组建“校际联盟”,实施“干部挂职锻炼”计划、“校际教师伙伴交流”计划,力促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我现在的身份是园区的教师,而不是某一所特定学校的教师。”从苏州城里的星港学校调到跨塘实验小学任教的唐家强说。
“实践证明,只要当地党政领导认识到位、政策合理、过程公开、支持到位,教师合理流动的难度就能降到最低,就能让每一位适龄孩子就近‘上好学’。”沈健说,教师队伍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教师流动不是权宜之计,要形成制度,让城乡教师流动起来、合理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释放、衍生、扩大。
江苏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除了教师流动,还有强化督导等举措。2005年,江苏省建立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年度督导考核制度,督导结果作为县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结果“优秀”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作为干部晋升依据之一。同时,在督导评估过程中尤其突出公众满意度调查和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