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时空转换过程中,空间的问题要靠时间去解决。人们不能期望经济社会发展能跨越式的突变,不能指望落实一个新的改革方案就会发生立竿见影皆大欢喜的变化。如果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即使发现了金山,也会捧着金碗要饭吃!发展本身产生的阶段性现象,只有靠发展来解决。改革都是为发展扫除体制性障碍,都不能代替发展,本质上都是对发展的追认。
在早期现代化时期,所谓发展,就是瓦解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旧私有制,建立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新私有制的过程。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时代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中,只要全社会综合剩余价值率达不到100%,这个阶段就没有结束,剥削率将一直高于剩余价值率,即使改变了政权,也改变不了社会的封建资本主义性质。即使是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生产方式的基本现代化,也至少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至于要实现社会结构的基本现代化,没有几代人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改革和革命的领域是上层建筑,目的是为发展开辟道路,即为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扫清体制性和思想性障碍。改革所能解决的是非对抗性矛盾,是利益关系自上而下的局部调整。改革就好像是为长大了的孩子更换衣服和鞋帽。改革是顺应发展的要求不断放宽尺寸,是局部更新。
在改革上出现的急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懂得发展和改革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