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秋:解读甲午战争应有大历史观

王晓秋:解读甲午战争应有大历史观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今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就是日本发动丰岛海战,突然袭击中国北洋舰队,不宣而战,挑起了甲午战争的日子。我们今天开这样的学术研讨会,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研讨甲午战争历史,绝不是仅仅是回顾历史。而是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得到启发,也就是说,警示现实,预见未来。

习主席讲的很好,历史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也是一种清醒剂,能使得我们清醒起来。而从甲午战争这本教科书里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我认为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总结它的历史教训,应该有一种大历史观,就是要有宏大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我们绝不能局限甲午那两年,1894、1895这两年打了什么仗,怎么打的。我们要追究这个中日关系是怎么演变而来的,甚至追溯到一千年前。还要看到,这个甲午战争影响到中日两国,影响到东亚、世界这个一百多年又是怎么来的。那么我们还要有这个国际的眼光,我们不但要研究中国,中国为什么打败了,还要研究日本为什么打胜。还要研究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的历史进程、东亚格局、世界形势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今天产生了什么影响。

那么另外一个我们的眼光要更广阔,就是说,我们不仅仅把甲午战争看成是一场战争,去研究这个军事的较量、战争战役。还要看到这个战争的整个后面的背景,深刻的原因,它的本质。我觉得今年我们甲午战争的研究确实是比以前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不仅仅停留在讨论甲午海战战争的过程,深入到战争的这个原因,战争的背景,政治、经济、综合国力、文化、国民精神、海洋意识、忧患意识以及战争的后果、影响等等各个方面。

我今天简单谈两点。甲午战争原因是什么,日本的教科书还有右翼他们宣传甲午战争是日本和中国争夺朝鲜,包括有些西方著作上也是这么讲。还有一种说法,甲午战争是一场文明和野蛮的战争,日本代表文明,而中国是落后野蛮的。西方当然也是这个观点,因为殖民主义认为他们西方才代表文明,而日本是学西方成功的。另外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是日本是先进的,中国是落后的,就是这样的想法。

刚才也讲到甲午战争失败的种种原因,是很复杂的综合国力的差异。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清王朝政治的腐败,我也同意刚才同志们的意见。再说一句就够了,大敌当前,国难当头的时候,中国的大小官员,他们想的头等大事是什么。不是如何抵抗外敌,而是怎么给老佛爷做60大寿,给慈禧太后送什么礼物才能得到老佛爷的欢心。真是一人做寿,国家遭殃。当时清王朝的腐败、专制、落后仅仅从一个角度就可以看出来。

另外这个甲午战争失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对日本的认识,可以说对日本战略的误判,刚才很多同志实际上也讲到,中国当时对日本的国力,对它的战争的这种意向,对它的的外交、对它的国情、对它的战斗力,很多东西都是误判的。这种误判首先是由于不了解、轻视,所以在甲午以前很多人认为日本是东夷小国、蕞尔小邦。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说,日本如果要向中国挑战,这是自不量力。很多这样的言论。包括李鸿章也认为日本是不会向中国挑战的,只要我们不先打第一枪,他们是不会打的。另外认为日本如果挑衅的话,必然有西方列强出来干涉。所以李鸿章很多战略是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总的指导思想是消极防御,积极求和,然后乞求各国来调停。对日本的国情很不了解,对日本已经做好各种各样的战争的准备,包括他们的做了多少对华作战计划,海军就有五个、六个。参谋本部已经做了一个详细的征清的作战方案,具体出动几个师团,哪个路线都做得清清楚楚。但中国方面不了解,因此不作战备,放松警惕。。

这样呢,就整个对日战略是个误判。所以我觉得就是,我们现在要认识日本、了解日本,真正彻底地看透日本,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看透日本,这当然很复杂的问题,一个我觉得从历史上看它的过去知道它的现在也知道它的将来。一个就要看它的民族性,看它这个军国主义由来、源流、它的理论。可以说很多今天的安倍和右翼的一些言论都是历史上的这些军国主义的这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