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秋:解读甲午战争应有大历史观(2)

王晓秋:解读甲午战争应有大历史观(2)

我举几个例子,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开始就是丰臣秀吉。1592年他发动侵朝战争,侵略朝鲜的目的是征服中国。当时他的计划是他自己要亲自坐镇宁波,然后让他的养子带领日军占领北京,征服中国。然后把日本的国都搬到北京,把北京周围十里之地给天皇御用,然后征服中国以后他还要打印度,这是他的狂妄野心。当然后来他被我们的明朝和朝鲜的联军彻底打败。这可以说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亡华野心一个起源。

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当时日本的风行一种海外雄飞论,认为日本要成就维新大业就必须对外扩张,所以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吉田松阴提出的口号就是失之于欧美,取之于中朝。所以他提出要收琉球、取朝鲜、摧满洲、压支那、临印度,跟丰臣秀吉是一脉相传的。而且它的学生,不少后来都是明治的高官,包括山县有朋、伊藤博文这些人都是他的学生。所以明治政府建立以后就是这样的一个的对外扩张的政策。这是它的国策,明治天皇写的御笔信上就说,“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要用他的武力来征服世界。

那么军国主义侵华还有一个理论基础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就是福泽谕吉的这个脱亚入欧论,这也是对明治政府外交政策导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恶劣的影响。他一方面是日本启蒙思想家,提倡文明开化。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认为日本要发展就是要靠去征服他所认为的恶邻就是亚洲邻国如中国、朝鲜,他认为不要跟他们为伍,而是要跟西方欧美列强连起手来去征服他们。他鼓吹甲午战争就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

这种思想一直到今天,安倍政府不也是依靠美国来对付中国,这是一脉相承。所以很多他们的这个侵略理论我们要好好去研究它们,去分析它们。比如山县有朋提的一个侵略理论就是,不但要保卫主权线,而且要保卫利益线。这也成为日本侵略的重要理论,所谓利益线他只要认为哪里是他侵略的目标哪儿就是他的利益线。我们现在想一想安倍现在所说的行使集体自卫权也是包括和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

所以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找到它的源流,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在战后并没有被清算。这个是跟美国的这个庇护,跟天皇的战争责任,战犯的战争责任没有清算有关系,没有追究。所以日本实际在很多政治家他的心里面他是不认帐,不反省,不谢罪。然后特别是到了日本后来经济发展、经济崛起以后,有些日本人更是得意忘形。尤其那个石原慎太郎,他写过三本日本可以说不嘛,他根本不认罪,不承认这个战争的罪责。而且我查到2002年的时候他在文艺春秋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做战胜中国才能重建日本。

所以,他们很多思想什么中国威胁论、中国危机论、中国崩溃论,还有现在是遏制中国论、围堵中国论,这一套一套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找到它的军国主义发展的思想来源。甲午之前,他们就说中国北洋海军发展是对他的威胁,他说只有把中国搞垮了,日本才能生存。他把所谓大东亚战争说成是解放亚洲的战争。他现在有些右翼的还在那宣传,解放亚洲的战争,日本民族自存自卫的战争,然后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东京审判是不公正。这些都是他们军国主义以及今天右翼也好、安倍政府也好,他们所谓的理论基础,他们的心理支撑。

我们应该真正的吃透他们,我觉得这个日本在甲午战争也好,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好,那么疯狂,他是各种心理的一个混合。如岛国心理的狭隘民族主义、神国心理的大和民族优越感、武士道心理的尚武好战、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残暴野蛮等结合在一起暴露无遗。

所以我自己的看法就是说,一方面首先要自己的力量强,强大了才能对付敌人。所以从历史上也有例子,例如公元663年白村江之战,那个时候唐朝还是很強大的,日本第一次向中国挑战就是在白村红跟百济的联军来打,结果被唐朝和新罗的联军把日本打败了。打败以后几百年他就不敢再侵略朝鲜,而且在这以后他就更加加强派遣唐使,向中国学习。另外一个我们就是要居安思危,加强国防,同时要认识我们的对手,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