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模式 构建“三多”型社会

创新中国模式 构建“三多”型社会

过去30多年,中国模式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阶段、面对“三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共同作用;在实践中渐进完善;以增量带动存量;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发展。新时期,中国要从中上等收入国家迈向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强国富民,为此必须构建“三多”型社会,即以城市人口占大多数的市民化社会、以中等收入群体为多数的橄榄型社会、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型社会。要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目标,现有中国模式需要创新,为其赋予新的内容。

经过30多年的演进发展,确实产生了中国模式。对现有中国发展模式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中国模式的产生和成型有一个演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中国模式是分不开的,其贡献应该充分肯定。从未来中国模式创新来说,其内容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还包括社会转型、政治转型等方面,而且社会结构、政治结构转型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并不亚于经济结构转型,况且他们还互相关联。

“中国模式”的四大特点

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都在热议“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有不少人将“北京共识”归纳为“中国模式”。其实,“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是一个内容两种不同表述方式。在3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国确实创造了“中国模式”,而且这种发展模式内容极其丰富,很难用简单一句话去概括它。中国模式有四大特点:第一,威权政体加有干预控制的市场经济,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行市场经济,让市场在配置资源要素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又不放弃政府对市场的积极干预。同资本主义经济体相比,他们是让市场“一只手”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尽量少干预,而中国是两只手推动经济发展。当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这只手既没有完全放弃对经济的干预,同时又大力引进市场这只手,于是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尽管政府这只手过度干预市场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使得未来经济发展成本提高,但她为经济快速发展开道,大大降低了即期的发展阻力。

第二,这种模式是通过渐进式改革建立起来的,是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的,而且是被动式的。不是说一开始“中国模式”就很清晰,是走一步看一步,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发展过来的。这种模式是在中国经济即将走向崩溃边缘时起步的,为了应对危机不得已而为之。当时中国有5、6亿人没饭吃,几千万精英没有前途,改革开放首先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急迫问题开始的,至于什么模式那时根本没有顾及到。

第三,这种模式是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发展起来的。为了在较短时间内突破传统体制下资源配置和既有利益分配格局,决策者在生产、流通、贸易、信贷、汇率等领域,普遍采取“双轨制”,比如实行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国有企业实行“一厂两制”,优先支持个体户和民营经济以市场方法配置资源取得发展。结果可想而知,参加增量改革的群体分享的利益远远大于原有体制,于是存量部分也纷纷要求改革,加入新的改革发展行列。

第四,这种模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经济发展成果和社会稳定,使中国成功地从低收入水平迈向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在“一穷二白”条件下,上边给政策、下放权力,允许下面试,鼓励基层大胆改革。而且,没有条条框框约束,即“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从实践看,这种改革是以最小的成本支出换来了经济社会的最大发展。

中国模式,首先是取代了准军事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破除了搞阶级斗争的管制政体,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传统体制把人分成好几个阶层等级,形成“与人斗、与天斗”的畸形社会氛围。中国模式打破了这种体制氛围,把亿万人民的积极性都引导到发展方面来,形成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共识,这是中国模式的最大成功。中国模式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式起初目的是什么?第一,首要任务是治穷。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要崩溃的边缘,城乡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老百姓要饭吃的呼声十分强烈。要维持社会政体稳定首先必须治穷,只有老百姓有饭吃了,城乡居民才能安心过日子,否则他们会不顾一切冲上街头的。第二是精英要出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国存在着几千万知识青年,还有被“文化大革命”打倒和荒废的一大批干部和教师,他们看不到未来,没有任何前途。中国模式在建立过程中为了调动精英的积极性,采取了一种让大多数人都受益的方式,就是鼓励知识青年考大学,回城办企业,为老干部平反昭雪,鼓励包括村长、镇长、市长等精英们积极参与改革开放,使他们在改革开放中都能获益,精英们获益后反过来支持改革,推动改革开放。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模式是通过改革开放让大多数人获得了好处。所不同的是,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获益人群是不同的,获益的多寡也是有区别的。开始是穷人获益多,后来是精英群体获益多,再到最后是核心精英群体获益最多。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模式是成功的,穷人有饭吃,精英有了上升通道。还有好多穷人改变了身份,进入到精英阶层,这是不能否认的。

二是手段。各级政府参与经济发展,利用公共权力动员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大办产业开发园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来又积极发展重化工产业。这是一种典型的生产型社会制度安排,供给长期超过需求,产业结构过度偏斜制造业,结果是消费持续小于投资进而小于生产。在生产能力连续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又鼓励对外出口,由此又形成了大量外汇结余。

三是对象。这种模式面对的是“三少”社会,适应的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阶段的社会结构。第一是社会结构中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多。第二是中产阶层少,低收入人口多。第三是生产多,消费少。目的、手段、对象与模式是密切配套的,去掉哪个都不成立。结论是,现有中国模式是渐进式,逐渐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系统,最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中国模式不能全盘否定,它有成功之处,它将中国GDP总量扩大到全球第二,将数以亿计的穷人变成了中产阶层,使中国人均GDP从200多美元提高到6760美元,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同时,对中国模式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有阶段适应性,存在的矛盾问题也有累积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