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突进与突变 (2)

城镇化突进与突变 (2)

二三线城市:“拥挤效应”来袭

对于内陆中心城市和沿海二三线城市来说,未来城镇化要明确一个前提:这里人口密度已经开始出现“拥挤效应”,唱大戏的依然是城市分工,敲大锣打边鼓也要有声有色。也就是说,城市和郊区、中心城市和外围之间需要通过减少有形和无形的交易成本,实现人口、资源和不同产业的重新配置。

特征一:交通网络一体化

这里下连外围郊区、中小城镇,上连已经成熟的沿海中心城市,为实现更好的城市功能和专业分工,还需要通过交通网络的一体化以缩短三个层面的距离,形成上下互连的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一是地上地下大联通,将城市与郊区、中心与外围之间连成一体,降低生产和贸易成本;二是高速铁路,将内陆中心城市与沿海中心城市连成一体,承接产业转移。

尽管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对于城市分工十分重要,但并非问题的全部,其他因素也同样重要,比如,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规模越大,人口越多,经济活动越密集,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就越显著,对高科技人才和高新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大。从这个角度讲,内陆许多省会城市的规模和集中度已经具备被沿海辐射的首要条件。

再比如地理位置,短链条的服务模式更灵活便捷,交易成本更低。西藏许多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决定了那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极高,很有可能被隔离在城市繁荣的大门之外。

还有,土地在工商业用途之间转换的灵活度。城市功能分散化和专业分工,意味着中心和外围城市需要承担不同的功能,因此,土地用途需要顺利转换,中心城市需要更多的商业用地,而郊区和外围城市则需要更多的工业用地。

特征二:内陆中心城市崛起

综合交通、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未来最具潜力的城市是由市场力量综合打造的,而非由政府打造的。具体而言,各省市提出的雄心勃勃的“城市圈”规划,谁最终能够胜出,取决于市场,而不是设想。

目前来看,规划中的“城市圈”有16个,多处在“三纵两横”城市带,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以韩国大邱市为例,发达的公路和高铁网络将它与周边的浦项市、龟尾市、蔚山市、釜山市连接起来,从而使不同城市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

重庆、武汉、成都、郑州、西安、合肥、长沙、南昌、太原、济南等城市规划中的区域中心城市不可能同步享受来自沿海增长中心的“辐射效应”,同步实现快速的增长。在这场内陆城市的竞争中,有的城市会优先发展,有的城市会靠后发展,有的城市甚至会停滞不前。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陆“城市圈”的概念可能更像是一个“中心点”,而非一个繁荣共享、同步发展、分工协作的“经济圈”,在中心城市规模、房价、地价、科技水平达到一定临界值之前,郊区和外围城市仍将服务于中心城市的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