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能否保持正确方向,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事业的前途命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和价值体系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在复杂严峻的风险考验中把握改革方向、把准改革脉搏、开好改革药方,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制度模式选择,可以是人的主观意志所为。但是制度模式能否行得通、通得久,最终由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合力决定。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相对于今天,这个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必然性、实践性、人民性。相对于明天,这个结果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定力,是制度自信的源泉、定力和主心骨。有了这个定力和主心骨,在世界多样化的制度格局中,在全球化共同的场域中,在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我们将确立中国制度的独特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
价值观决定改革观,必须筑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基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主导,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所形成的社会共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和鲜明标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战略导向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强大功能。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中国意义的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适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具有鲜明的中国风范、中国气象,又具有日益深入人心的国际社会共鸣和影响力,从而更加成熟而持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今天制度自信的使然,更是明天制度自信的保证。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