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变观念打响湿地“保卫战”(2)

摘要:在湿地栽树种庄稼以前被认为是“开发”,如今则是“破坏”。一词之差凸显出人们在保护湿地问题上观念和态度的转变。

“现在看起来很愚蠢,但当时形势所迫,不这样做,人养活不了,就业解决不了。”伊春市美溪林业局副局长卓雷说。

2

(图片:珍宝岛湿地。)

随着林木资源减少,国家限制森林采伐,不少林场职工“放下斧头锯,奔向黑土地”,在湿地上“因地制宜”,致使当地水源涵养能力大幅下降,植被破坏严重,一有大雨,经常导致洪灾。

“过去人们对湿地的概念没有森林清晰,没把湿地放在重要位置上。而湿地的重要性不亚于森林,甚至更重要。”伊春市美溪区资源林政局副局长王家鹏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曾进行湿地“改造”,在上面种落叶松等树种,没想到风一大就把树刮倒了。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对林业发展效果有限,却毁坏了大量湿地。

根据国家林业局今年初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在2013年前的十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了8.82%。为此,一场湿地“保卫战”已经打响。黑龙江大小兴安岭不仅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而且当地很多城市还进行了生态移民,将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降低到最低。

3

(图片:乌伊岭湿地美景。)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各级地方政府努力申请湿地保护区。目前中国已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一些地方还把湿地保护纳入了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

黑龙江对湿地保护的观念转变不仅体现在生产活动上,生活上也是如此。在美溪湿地到处都能听到林蛙的叫声,每年秋季,它们从陆地奔向河流。曾有不法分子在河流两岸用塑料膜围成一个帐篷,对林蛙进行灭绝性屠杀,用作菜肴或药物,对湿地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