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改革、管理”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

“开放、改革、管理”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30多年的经济体制转型实践,不仅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宝库,理所当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和学界研究的重点。

“开放、改革、管理”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原理(以下简称“三驾马车”原理),是我在2000年12月作为工作思路提出来,而后又放在实践中检验并在理论上展开研究的。研究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挖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理论宝库,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转型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防止和避免在经济体制转型牵引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走弯路。

“三驾马车”原理的基本内涵

经济体制转型是指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只要靠改革这一种手段拉动,还要依靠开放和管理这两种手段拉动。也就是说,要靠“开放、改革、管理”这三驾马车合力拉动。

(一)“三驾马车”原理的构成要素

“三驾马车”原理,是由“是什么”和“怎么办”这两大要素构成的。“是什么”,是研究经济体制转型的本质规律;“怎么办”,是回答运用什么方法拉动经济体制转型。

这一原理可表述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由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化取向,以开放、改革、管理为拉动力,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不断前行过程的本质规律和方法论。它包括四个要素:一是转型目标,即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转型决定因素,即由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所决定;三是转型基本特征,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化取向;四是转型拉动力,即“开放、改革、管理”这三驾马车。

前三个要素讲的是经济体制转型的本质规律,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它根本性地规定了,要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就必须选择市场经济体制;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顺应而不能违背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这一普遍规律;要确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市场化取向。

第四个要素讲的是经济体制转型的方法论,即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经济体制转型的方法,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根据转型规律确定的。这就要求我们,既须通过开放学习借鉴市场经济成功经验和做法,又须通过改革革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还须通过管理组织落实开放、改革举措,并将其成功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律法规。

应该肯定地说,中国已在深刻认识经济体制转型规律基础上,找到了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这就是开放、改革、管理三大手段发挥有机协同的运行模式。

“开放、改革、管理”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

(二)“三驾马车”原理的逻辑关系(图一)

从实践情况看,开放、改革、管理分别都对经济体制转型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然而,它们的作用却不仅仅体现在每驾马车的拉动力上,更重要的在于发挥“三驾马车”的拉动合力。

第一,“三驾马车”是个整体,不能顾此失彼。“三驾马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同处一个平台,都是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经济体制转型规划中,务必注重“三驾马车”的整体性。(图二)

第二,“三驾马车”是个系统,不能将其分割。“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正是系统论讲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连接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三驾马车”只能在整个系统运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三驾马车”的系统性。(图三)

第三,“三驾马车”相互影响,不能厚此薄彼。“三驾马车”是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任何一驾马车顺时针方向都会直接影响前一驾马车,逆时针方向都会直接影响后一驾马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经济体制转型规划中,尤其注重“三驾马车”之间的协同性。(图四)

第四,“三驾马车”动态平衡,不能平均用力。“三驾马车”是动态平衡的,其地位和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一年,我们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对外开放上,此后若干年主要放在深化改革上,目前则应主要放在制度创新特别是法律法规建设上。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问题导向原则,适时调整每驾马车的位置和着力点,特别注重驾驭“三驾马车”的灵活性。

(三)“三驾马车”在拉动经济体制转型中的行进方向

“三驾马车”原理能否成功运用,关键在于其行进方向是否正确。行进方向正确,就会呈现正向拉动态势;行进方向偏离目标,则会出现偏向拉动;行进方向错误,就会形成逆向拉动。

(1)“三驾马车”对经济体制转型的正向拉动

改革开放以来,“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的方向总体上是正确的,成效也非常突出。自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到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之前,“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再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三驾马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化取向不断前行,并于2003年10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至今,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三驾马车”一直朝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奋力前行。

“三驾马车”正向拉动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具有政治勇气和智慧而又与时俱进的领导集体;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从中国国情出发,设置转型目标,创新转型理论,制定转型方略。

(2)“三驾马车”对经济体制转型的偏向拉动

在拉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三驾马车”没有出现逆向拉动现象,但偏向拉动问题却客观存在。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法律法规和政策不配套,加之有的地方和企业不按规范程序操作,致使部分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出现了资产流失问题。此类的改制方式,打的是经济改革的旗号,行的却是损害国家和职工利益的勾当。尽管中央及时发现并坚决纠正了这些问题,但客观上难以挽回许多国有资产的流失。在“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不协调不同步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开放、改革、管理三个方面的安排相互脱节;政策措施不尽一致;具体行动不相协调等。

(3)“三驾马车”对经济体制转型的逆向拉动

我们必须充分肯定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今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前提。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囿于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制约,那时的开放只能是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开放,那时的改革仅是放权收权式的改革,那时的管理仅是命令式的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开放中,照搬苏联经济体制模式,造成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反过来强化了照搬苏联的经济体制模式,压缩了中国式改革的实践空间。二是放权收权式的改革,长期走不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的怪圈,造成了放权收权式改革越改越固化计划经济体制。三是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和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不仅窒息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而且使得经济管理处于僵化状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