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咀嚼120年前那场甲午战争(上) (下)(4)

李慎明:咀嚼120年前那场甲午战争(上) (下)(4)

三、要国家至上,不要损国佑家

1894年农历十月初十(11月7日),是清廷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对于这次生日,慈禧极为重视。早在1892年就委派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等筹办万寿庆典;1893年春接着成立庆典处,专门负责庆典之事。为了在颐和园接受祝贺,慈禧极重视颐和园修建工程。慈禧的六十大寿庆典,成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大事。日本之所以在这一年发动侵略战争,其重要原因就是“日知今年慈圣庆典,华必忍让”。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军乘朝鲜内乱之际派兵登陆朝鲜,并控制朝鲜王宫及政府,向应朝鲜要求派往朝鲜的清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致使清军800多名官兵遇难。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进击,中国统治阶级内部却出现意见分歧。慈禧起初对日本心存轻视,同意宣战。但随着前线败讯传来,慈禧想到自己生日庆典的筹备,转而支持李鸿章等人避战求和策略,好让庆典能照旧进行。当有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将修园费用移作军费时,慈禧十分恼怒,凶狠地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中日黄海大战北洋海军惨败,朝野一片哗然。慈禧被迫于农历八月廿二日宣布:“现当用兵之际,必应宽备饷需。除饬户部随时指拨外,著由宫中节省项下,发动内帑银三百万两,交户部陆续拨用,以收士饱马腾之效。”八月廿六日发布上谕:“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廿九日宣布:“一切点景俱暂停办,工程已立架油饰者不再添彩绸。”但慈禧不过是口是心非,敷衍舆论。中日战争连天的炮火并未影响到她举办奢华宏大的六旬庆典。九月廿五日王宫大臣及各省官员呈进的万寿贡物一车车运进内宫。十月初一起,内外臣工就开始隆重地为慈禧贺寿。十月初十庆典活动进入高潮。前线将士正出生入死与日军战斗,军费开支屡屡告急,紫禁城内却一片歌舞升平,忙于为慈禧一人祝寿。

在国难当头之时,慈禧以自己的六旬寿庆为重,而以社稷安危为轻,损国佑家,这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荒谬的举动,但在当时封建专制王朝统治者看来却很正常。封建王朝将国家视为帝王私产,损国佑家乃天经地义。当这样一个王朝面对日本集举国之力的疯狂进攻时,又焉能不败下阵来?

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的主导思想有二,一是外交求和,二是军事避战。其中缘由也有二,一是信心不足,心存幻想,二是企图保存淮军和北洋舰队这笔所谓的个人“私产”,窥测时机图谋将来一展个人的宏伟大业。甲午战争前,日本为准备侵略中国计,向中国购买了大米和煤炭。甲午开战后,相关人士即建议立即停止借贷。但李鸿章以“订贷在失和之先”为由,命令3万吨煤炭和3000石大米依然运送日本,“以示信用”。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即被人奏参“有银数百万两,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岛开设洋行三所”,并以“米、煤资敌,释放日本奸细”。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值得世人深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从本质上说是集体主义。而一切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则全部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这是一个国家及其政权之所以最终倒塌或被外部所颠覆的内在的深层思想基础。正因如此,南宋陈亮在其《念奴娇·登多景楼》一词中,发出了“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的感慨。700多年后的1975年的7月28日,当毛泽东再次读到该词时,情不自禁地痛哭失声。

从大历史的眼光看来,近代中国的紧迫问题是必须建立高度统一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培育国人国家至上的爱国意识,建立现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国家,成为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缔造的新中国,以天翻地覆的政权鼎革,完成了真正意义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家的构建。这是近百年时代风云变幻之中最激动人心的大事。新中国以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根本诉求,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创出亘古未有的新局。但是,当年“损国佑家”的观念依然存在,并极大地腐蚀着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坚决果断的举措反腐,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无比光辉灿烂的前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