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咀嚼120年前那场甲午战争(上) (下)(6)

李慎明:咀嚼120年前那场甲午战争(上) (下)(6)

五、要依靠民众,不要防民如川

在我们的历史典籍中,往往是英雄人物充当主角,在前台活动,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甲午战争之前和进行之中,清政府并未也绝无可能充分发动民众,这是由清政府所代表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俄、英、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基本议定,慈禧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罪己诏”,诏中对列强的“宽大”处理表示感激:“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接着,慈禧又说出以下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尽管这是甲午战争之后慈禧心迹的表露,但这也确实反映了其内心世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落。最高统治者由这样的价值观作指导,甲午战争能取得胜利吗?

清王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厉行文字狱,防民甚于防川,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进到巅峰。在此种专制之下,统治者根本不敢发动民众力量,国民意识无由培育,民族国家的概念未能形成,国民犹如一盘散沙。正如梁启超所言:“是故吾国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

由于缺乏现代国民意识,不少中国民众并未意识到甲午战争是两个国家的殊死相搏,甚至对战争漠然视之;虽然也有民众基于保卫家乡的观念,自发地以各种形式与入侵之敌进行斗争,尤其是台湾人民与日寇展开的殊死搏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但总体说来,清朝统治者不敢动员民众力量,对于台湾军民的抗日斗争,清廷非但不予接济,反而担心“有碍和约”予以阻挠。而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则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战争动员,并将民族主义推向极端。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永远走群众路线,革命是这样,建设是这样,改革也是这样。这便是中国共产党获取胜利的一大法宝。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在当今时代更显得不可或缺,并具有决定前途命运之意义。这也是我们党目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意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进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靠的保障。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时,笔者很想发出这样的感喟:历史呀,常常觉得它已经远去,但细细揣度,却仿佛仍在眼帘徘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慎明)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