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咀嚼120年前那场甲午战争(上) (下)(5)

李慎明:咀嚼120年前那场甲午战争(上) (下)(5)

四、要自立自强,不要仰仗他人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节节败退,步步被动,原因非止一端,但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清朝统治者始终徘徊于和战之间,无抗战到底的决心,将国家命运寄托于列强调停。

李鸿章一贯主张“保全和局”,在战争迫在眉睫之际,他请英国出面劝阻日本进兵,并发电文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顷英欧使过谈,亦不以倭派兵为是,谓已致其驻韩领事、驻倭英使,设法劝解”,对英国出面调停满怀信心。李鸿章等人还请求俄国出面调停,试图依仗俄国的力量来制约日本,使日本停止侵略。俄国公使的回复表示,俄帝已经同意干涉日本出兵朝鲜之事,表面上好像同情中国。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邀请法国、德国、美国出面调处中日矛盾,法、德表示观望,美从自身利益出发予以答应。列强表面承诺对日施压调停,使清朝统治者产生幻想,以为依赖外国的调停可以使日本住手,而自己不作战争准备。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当时就说,中国“对战争毫无准备,实在令人吃惊”,“外交把中国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

李鸿章等人自作聪明,以为找到了“以夷制夷”的妙法。而实际上西方列强各怀鬼胎,以中国权益为交易,岂会真心帮助清政府?当时头号强国英国为对付俄国,转与日本勾结在一起;俄国考虑到远东并无与日本抗衡的力量,不想与日本闹翻。法国、德国、美国的所谓调停仅在口头上,毫无实际帮助。美国甚至与日本相勾结,为日本提供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全过程,中方均寄希望于列强调停,并无积极应战、决战到底的决心。李鸿章以消极防御为宗旨,力图“避战保船”。因而在战争中,他国没有指望上,自己又丧失了许多主动权。清军步步退缩,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这里历史又给我们一个启示:国家发展必须立足于自立自强,绝不能依赖他人,否则必定丧失自主权,带来无穷后患。自身没有雄厚的国力与强大的国防力量,一味幻想通过别国的外交斡旋来化解冲突,无异于与虎谋皮,最后必定吞尝苦果,贻为笑柄。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位于上海的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时明确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这一精神,不仅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今中国,而且对于当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