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视察,邓小平还走进了学校。在哈尔滨市第19中学,邓小平留下了“边学习,边劳动,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指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他提出:“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学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点之一。”并突出地强调:“只搞勤工俭学,不搞尖端,就是生产一个亿,也不算完成任务。”按照邓小平的指示,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哈工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化学、数学力学、工程力学、航空工程、工程物理、无线电工程、自动控制等系和一批尖端专业陆续创建。哈工大逐步走上了由民到军转变的新阶段。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使哈工大师生深受鼓舞,也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大厂大校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多搞尖端科研,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发展惟有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与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促进高校的发展,完成历史与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
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黑龙江工业企业也一度陷入困境。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实际困难,也为了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于1959年7月第二次视察黑龙江。这一次,他主要视察了航空企业。在国营伟建机器厂18号总装车间,他嘱咐厂领导要克服困难,提高产品质量,把航空工厂搞好。第二年,即1960年5月,邓小平第三次视察黑龙江。这一次,他主要视察了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号召工人们要克服困难,努力工作。邓小平的视察和关怀鼓舞了工人士气,使工人们干劲倍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新的车间,并研制生产了一批国防建设急需的铝镁合金材料。
1961年,黑龙江省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开始进行全面调整。7月21日,邓小平又来到黑龙江省进行调研。当时由于苏联政府把援建中国项目的专家撤走,加重了黑龙江省的经济困难。对此,他对省市领导说,人家专家撤走了,没有外援,帝国主义还卡我们的脖子,这并不可怕,要拿出中国人的骨气,搞自力更生嘛!我们不能乞求外国给我们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他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工作汇报时提出,经济调整工作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对工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摸个底,抓住重点,搞出经验。针对当时黑龙江省煤炭和轻工业品极度匮乏问题,邓小平指出,工业发展要先解决煤炭自给问题,有多少煤办多少事,但要保重点企业。如果要维持现有工业水平,就要多注意轻工业品方面的问题。对黑龙江的农业发展,他高瞻远瞩地指出:黑龙江的农业是机械化问题, 黑龙江如果机械化了,不加多少肥料就可以增产。在这次视察中,邓小平还特别关注作为国家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黑龙江省林区的发展。他说:“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要利用一切空的地方种植经济林,但黑龙江西部的防护林带要搞好,再过20年这就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他强调指出,黑龙江林区发展要珍惜资源,注意保护环境。
邓小平十分关心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在大庆油田会战之初,邓小平就指示:“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为大会战创造条件”。1961年7月23日,邓小平第一次来到大庆,亲自到大庆会战一线指导工作。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他就视察了大庆油田萨尔图炼油厂的北1—58井、孙玉庭井队、北1排2号转油站、3排1号注水站和正在建设的西油库。他对石油勘探工作十分关注,连续4次作出要找到10亿吨石油储量的指示。他同时指出,气比油更活跃,找到气能解决大问题,要快点搞。针对油田注水推进不均匀,渗透性好的油层水跑的较快,形成单层突进的情况,邓小平指示,要早点想办法加以解决。在北1—58井,他与工人一起计算着油井的产量,一起规划着油井开采的进度。他还走进工人居住的干打垒房子,与当地的负责同志讨论着如何尽快让工人们都有暖屋子住。在会战工委和会战指挥部,邓小平询问最多的是关于职工生活问题,如职工生活日用品、办供销社、冬季服装、食堂等等,他多次叮嘱当地的负责同志,要多想办法,开拓思路,搞好后勤保障工作。在得知进口面粉价格高、工人生活口粮很紧的情况后,他指示省委领导,进口面粉不能抬高物价,要按国内价格调拨。邓小平对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对油田职工体贴入微的亲切关怀,化作了油田职工艰苦拼搏的无穷动力。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庆油田终于取得了大会战的胜利,我国从此甩掉了贫油的帽子,石油工业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