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12日,邓小平第五次视察黑龙江。这次视察,他不仅视察了黑龙江的国有企业,还深入到大庆油田和伊春林区。在大庆,他视察了1205钻井队、李天照井组、大庆炼油厂等地,提出大庆油田建设和发展要搞好原油运输,石油产品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要分散建一些中小型炼油厂。在1205钻井队,他亲切地握着“铁人”王进喜的手,鼓励他多打井、多出油,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邓小平在听取省委关于伊春人造纤维板厂的情况汇报后提出,发展生产不要浪费资源,要用杂木,用边材废料,做到合理利用原材料,森林工业在林区要就地搞,要考虑合理布局和经济问题。20日,他还亲赴伊春小兴安岭林区,在伊春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纤维板生产车间,他对纤维板是利用制材剩余物制成非常赞许,肯定地说:“这个好,能利用废物。”这次视察中,邓小平还饶有兴致地登上小兴安岭顶峰的长青林场伐木点视察。在路上,他详细询问林场的经营状况和采伐方式改革问题。当他听说50年代学苏联搞“皆伐”,“吃了点亏”,从1963年打破了保守思想和清规戒律的束缚,开始推行“采育兼顾伐”,不“剃光头”,与工人实行“采育双包”制的情况时,他明确地表示:“采育双包制好!就是把采育双包给工人嘛。”邓小平对“采育双包制”的肯定和支持,是对伊春林区企业改革的充分肯定和强有力的推动,在全国林区迅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很快,“长青经验”得到宣传和推广,许多林业局因为借鉴了这一经验而还清了采伐的旧债。这一指示,也指引了黑龙江乃至全国的林业采伐方式和林业发展思想的转变,从此黑龙江更加注重造林绿化工作,走上了“采育双包”的林业发展之路。
二、1978年邓小平虽然只在黑龙江短暂停留,但却开启新中国改革开放航程关键之行
1978年9月,为进一步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在结束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访问后又一次视察了黑龙江省。这一次,虽然邓小平只是在大庆和哈尔滨做短暂停留,但却是开启新中国改革开放航程的关键之行。
在大庆,他目睹了大庆的发展变化,高兴地说:“十多年没有来了,变化很大。”尽管连日旅途疲劳,但他下车后没有休息,十分关切地询问了油田的发展情况,听说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可稳产到1985年时非常高兴,连连称赞说:“好,好,很好”。当邓小平了解到大庆油田有15万职工被组织起来学习文化科学技术时,赞扬说:“这个好。”“今后就是要考核,工人要考核。”在萨尔图仓库,他观看了3名同志摸料表演后,高兴地握着新工人曹淑云的手说:“好,学得好。”邓小平深知大庆职工创业的艰辛,早在1964年他第二次到大庆视察时就特别强调,太紧了不行,总是苦战、苦战,这样不行。这次视察中,他提出“大庆贡献大,房子要盖得好一点。要盖楼房。”“工资太低,应该高。”在视察我国第一个30万吨乙烯工程会战时,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把“三废”处理好,我们的化学工业“三废”问题都没有解决好,污水放到海里,鱼都没有了。尽管视察活动安排的很紧张,但邓小平始终精神饱满,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认真地听,仔细地看,并即席发表了许多重要谈话。在大庆短短的10个小时里,邓小平先后在9个地方逗留、参观,同200多人握过手,同800多人合过影,大庆的职工群众有六七万人见到了邓小平。特别感人的是,邓小平在接见大庆劳动英雄耿玉亭时,亲切问候了他的身体状况后,为了弥补因耿玉亭失去双臂而无法握手的缺憾,他还专门同耿玉亭的妻子握了手。临离开大庆前,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示大庆的负责同志:“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大油田。”长期以来,大庆一直是以“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进行油田建设,邓小平的这一指示使大庆油田的建设和发展思路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如今,在大庆人的努力下,大庆油田已实现了邓小平当初的设想,建成了美丽的大油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