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落马官员墨宝成“遗羞”应如何看待?(5)

【案例】落马官员墨宝成“遗羞”应如何看待?(5)

“墨宝”变废纸,丢脸的不只是落马官员

说起来,这些年因落马官员“墨宝”去留而引发的尴尬并不鲜见。个别官员对题词秀书法的热情超乎寻常,处处留墨,一俟乌纱落地,那些带着官气的“墨宝”一夜之间也成了让人不忍直视的“遗羞”。相比中国石油大学遮挡题字落款的“温和”做法,有些地方对于落马官员“墨宝”的处理更直接,哪怕是刻在石头上,也是一个字:铲。

其实,无论是铲掉,遮住,还是贱卖,目的无非是要和落马官员尽快做切割。只是,联系到当初求“字”若渴时的场景,这些行为显得是如此的扎眼,真不知高墙里的那些“书法家”对此作何感想:是感叹“世态炎凉、人情纸薄”,还是幡然醒悟,曾经人们趋附的并非自己的书法,而是写字者的权势?但不管怎么说,也无论什么原因,“人倒字贬值”都是件特别丢脸的事。因为它不仅是对落马官员书法水平的否定,更意味着其社会存在感的丧失。对于那些一辈子生活在下属赞誉、奉承包围圈中的官员来说,这无疑是比判刑、坐牢更残酷的惩罚。

问题是,“墨宝”变废纸,丢脸的仅仅是落马官员吗?那些曾经求“字”若渴,不惜出高价甚至将字挂上墙头、刻进石头的单位和个人,难道不觉得脸红吗?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通常情况下,若不是他人主动求情,甚至死缠烂打,即便官员再好舞文弄墨,但出于面子、摆谱等原因,一般也不会主动题字。在这个意义上,那些求字的个人、机构其实是与官员共同创作了这些“墨宝”,铲除、遮住题字,不也是在打他们自己的脸吗?站在道德的角度,这些求字者甚至比题字官员更无耻,考虑到这些字往往不是白求的,倘若纪委以此为突破口,说不定还能挖出一些新的贪腐线索。

当然,单纯的事后揶揄和道德说教,注定不可能刹住这股官员题字风潮。因为在这里,“字”不过是一个中介,人们真正想要得到的其实是写字人手中的权力,以及权力支配下的各种社会资源。换言之,如果不能改变权力主导一切的社会结构,那么即便今天中央下一道命令,从明天起不允许任何官员随便题字,那么也仅仅只能改变题字本身,而无法改变其背后的“官本位”逻辑,以及“官本位”逻辑支配下的种种荒诞行为。

真正有效的办法是,进一步向社会放权,推进市场化改革,壮大民间力量,从而压缩权力对于资源的配置权限。只有当市场而不是权力成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力量,官员才不会成为人们争相巴结的对象,自然也就没人会再去追捧他们的“墨宝”。如此,又何来铲掉、遮住、贱卖落马官员题字等“后话”呢?

【启示与思考】

就官员四处留墨的危害来说,一是放大了扭曲的“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一种附庸风雅、追名逐利的不良氛围,败坏了官场风气。二是价值不菲的“润笔费”以及隐藏在官员参与的众多采风、出版、题刻活动中的各种“雅贿”行为,都成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落马官员的这些字该不该保留不重要,重要的是铲掉这些字容易,除掉官员的题字癖却很难。随着“八项规定”的贯彻实施,官员到处题字的风气收敛了很多,希望官员能以此为戒,题字有风险,留墨需谨慎,一旦落马便被铲除,何苦呢。字再好也没必要刻进石头里,百姓的口碑才是最好的标尺,还是好好干点实事吧。

总之,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一俟官员东窗事发乌纱落地,这些带着官气的“墨宝”一夜之间光华落尽,原形毕露,成了让人不忍直视的“遗羞”。而这恰好给官员们提了个醒,今日四处留墨,风光无限,他日狼狈下台,光芒不再,岂非贻笑大方?同时,也给相关部门提了个醒,对于此类沽名钓誉的官员,何妨列入重点调查对象,正风肃纪,整治“四风”何妨从其开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