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经济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5)

胡鞍钢:中国经济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5)

——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五、中国经济决策机制“三化”

中国经济决策机制已基本形成了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三化”特点。这一概念最早系由时任中央政局委员、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万里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及,当时他基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两化”,即科学化与民主化。随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因而逐步迈向制度化。这一变迁是一个理论探索、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试错、优化的过程;它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生动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民主从来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当今世界有二百四十个国家和地区、七十亿人口、两千多个民族及文化,就会有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特征和不同道路的多样化的又各具特色的民主。民主化不等于西方民主化,就像现代化,最早发生于西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之潮流,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不同的民主,不仅有不同的形式、手段,而且有不同的性质和制度安排;不同性质的民主,就会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要共存,那么不同的民主也要共存。但与此同时,民主又是相互竞争的,并在竞争中体现出不同民主制度的优劣。

实践表明,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在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出了一套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政治民主制度。诚如邓小平在1980年所言:“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3]这一制度在当今世界240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具竞争力,又比那些老而又老的西方民主国家如英国、美国要有更大的优越性,这表现在现代化的进程和竞赛中,中国后来居上,快速缩小综合国力差距,而且将很快超过美国。

总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又取决于国家经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从198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尤其是1994年首次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极其独特的国家经济决策机制,并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地探索和试错,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两阶段、五步骤、循环往复的经济决策过程。这一机制既能够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又能够主动应对重大挑战、积极解决突出问题;既能够避免经济决策的重大失误,又能够及时调整避免小的决策失误,从而保证中国始终能够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本文系作者2014年3月4日为清华大学本科生授课的讲课记录稿节选,由唐啸、周顶、杨竺松根据速记稿整理补充,作者2014年5月12日又作了修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