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法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聚焦立法法修改

为了法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聚焦立法法修改

8月25日,随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的举行,立法法迎来了颁布施行14年后的第一次修改。

“立法法是一部宪法性的基本法律。它的修改涉及到立法与行政、立法与司法关系的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平衡,每一处改动都很重要,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林来梵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在修法的说明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立法工作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修改立法法的思路,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二是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总结立法工作经验;三是突出重点,着力围绕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制度;四是积极稳妥,分步推进。

“要通过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和程序,努力使制定和修改的法律能够准确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李适时强调。

部门利益法制化求解

“部门利益法制化”是近年来饱受诟病的问题。林来梵告诉记者,按照现行做法,大量法律案都是国务院各部门牵头起草的,难免“夹带私货”。

为了健全起草机制,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增加规定: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涉及综合性、全局性等事项的法律案,可以由有关的专委会或常委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将综合性、全局性的法律案交由有关的专委会或常委会工作机构起草,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林来梵说,“不过‘综合性、全局性’的表述比较抽象,我认为应具体明确为涉及三个及三个以上部门管理事项的法律案。”

1991年10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提出了立法规划。此后,每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制定了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加强对立法的统筹。吸收这一经验,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加强对立法的组织协调;通过每届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立法的统筹安排。

“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至关重要。”李适时说。

不过,立法规划、立法计划要不要写进法条中,学术界一直有不同意见。根据201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统计》,五年立法规划完成率并不理想,一般在50%左右,最高的不过62.9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景文表示,从以往经验看,许多进入立法规划的项目并没有完成,没有进入规划的项目却完成了。“计划赶不上变化。我的意见是立法规划不写进法条中。写进去就具有强制性,涉及到追究责任的问题;不写进去,并不妨碍开展工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