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讲了很多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根本解决,这是阻碍国资国企改革前进的根本原因。”在近日举办的“国企改革进行时:共识与务实”的沙龙上,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华生表示,如果连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都做不到,国企根本不可能搞活。
国有经济如何改革?国有资产如何监管?国有企业如何发展?这三个问题关乎国本民利,日益吸引各界人士的关注。由人民政协报、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三方联办的这场以研讨这三大问题为主旨的沙龙,汇集了政、商、学界的大佬们参加。
讨论意在开解疑惑、弭平纷争。然而,激烈的观点碰撞证明国企改革的复杂,共识并不容易达成。
政府怎么看
改革开放30多年,关于国企和政府的关系讨论了无数次,费了很大力气,却仍是横亘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道坎儿。因此,华生的话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也认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应是转变政府职能。“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强势政府、弱势市场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资源配置上,市场配置、政府掌控并存,必然导致诸多矛盾,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且阻碍了混合企业的发展。”
证据不必多举,只列国企高管的任命和薪酬即可。尽管中组部和国资委在2008年就已制定了董事会选聘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的指导意见,把中央企业高管的选聘权交给了董事会,但是目前由中组部和国资委管理,集团公司领导任命权还在国资委手里未能放开。而53家特大型央企的“一把手”则均由中组部任命,并不在国资委的高管任免范围之内。
相较任命,薪酬更是令人感慨。按照政府的标准,国企负责人比政府官员同一个级别的工资高了5~8倍,当然官员心理很不平衡。但是与同等规模的民企相比,对方高管的工资又是国有企业的10~50倍。
政企不分造成的伤害是多方面的。它既导致国企本身的效益不佳,也妨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对于后者,民营企业感受最深。今年前8个半月的大部分时间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一直在搞调研,去了12个省,调研了170多家民营企业。“现在很多民营企业还是希望调整国有经济的功能和布局,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之外,尽量让民营企业能够进得去。”庄聪生说。
为此,石军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所在。他认为,目前应着力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二是取消对价格的不适当干预;三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四是取消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调控手段,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实施调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