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信政府的衡量标准

现代公信政府的衡量标准

增强政府公信力,打造公信政府,是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又迫切推进的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切实取信于民”的现代公信政府时不我待。

管好自己的“手”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市场制度规则的主要提供者和监督执行者的角色,规则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真正起作用,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政府提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值得信赖的稳定、透明的规则,并且保证其功能的实现,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政府常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府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手”。《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决定》提出的这一明确要求,为现代公信政府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管理好自己“手”的公信政府应努力做到: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化公共产品供给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保障公平竞争;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对政府权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创造实在的“绩”

政绩观主要是指政府及干部的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领导干部中的根本体现,对干部执政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经济追求高速增长的发展期,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遵循“唯GDP论英雄”的观念,热衷于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损害了政府及干部队伍的形象。针对这些损害政府及干部形象的突出问题,《决定》明确提出要求,强调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倾向。遵循《决定》提出的这一重要原则,把握好正确政绩观的公信政府应努力做到,一是要全面、系统地进行政绩考核,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层面,又要考虑社会发展层面;既要考虑到当前绩效,又要着眼于长远的绩效;既要看到显绩,又要注重潜绩。二是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加大对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产能过剩、新增债务等负指标的监控,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等正指标的考核。三是将公众满意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让人民群众充分地参与到政府政绩考核中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