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的普世主义话语
在和平时代,国际竞争更多地表现为话语体系的竞争,或者说“软实力”的竞争,而“软实力”体现在价值观上,体现在道义感召力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话语竞争中长时间处于劣势,被西方以各种方式横加指责,却只能不断认错。在具体实践中,“中国特色”经常被用来为改革中出现的负面现象开脱,这就导致讲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底气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在资本主义遭遇历史性的危机的当下,我们没有理由不理直气壮地根据新的实践和历史资源发展自己的普世主义话语,打出社会主义的大旗。仅从经济发展的成绩上讲中国道路的合理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重点阐明的是社会主义的道德性;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等等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学习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国民的平均物质生活水平最高,但美国在宣传自己时极少提及这一点,而是将其归纳为价值话语:美国生活方式不容挑战。
中国要建立一套新式的普世主义话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里仅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首先,要有建立中国自己的普世主义话语体系的信心。普世主义立场事关对自身道路选择的自信度。中国是大国,在保全自己的同时,在世界上有维护和平、伸张正义的责任,这是不可推卸的“天命”,这需要中国提出对全人类未来发展的看法,而这必然是普世主义的。
其次,讨论“普世价值”时,不应盲目接受“西化派”对普世价值范畴的界定,并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而应争夺普世价值的定义权,把讨论议程设置为重新讨论什么才是高等的、应该普世适用的价值。为什么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自私自利是普世价值,而道德上更高尚的雷锋精神却不是?为什么资本主义是普世价值,社会主义却不是?为什么自由主义是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却不是?自由、民主的本真含义是什么?
再次,应当把中国具有特殊性的成功实践转化为普世主义的话语进行表达。社会主义是高等的价值,但社会主义没有整齐划一的实现模式,正如民主不等同于金钱操控下的投票一样。社会主义要在不同国家的具体条件取得成功,需要的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普世化的语言,是否可以用“社会主义+实事求是”替代不具普世性的“中国特色”呢?
建立中国自己的普世主义话语,是树立“道路自信”的需要,“道路自信”要求普世主义话语,普世主义话语也有助于确立“道路自信”。这是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必须摆脱过去三十年中面对西方一味被动的局面。这也是世界大势的需要,对抗霸权主义,必然要能够对抗霸权的普世主义话语,只有普世主义话语才能抗衡普世主义话语。
能否确立起“道路自信”,归根结底取决于道路是否具备正义性。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心,伸张社会主义的普世性,走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去除恶性资本主义的因素,实现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还要在国际上团结和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对抗西方霸权。这是中国的普世主义话语获得道义感召力的前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