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出江湖的毒胶囊警示谁该“吃药”?(2)

【案例】重出江湖的毒胶囊警示谁该“吃药”?(2)

9000万粒重金属超标胶囊流入市场

从今年2月至7月,潘某的这个生产窝点,除了被现场查获的,非法生产有毒空心胶囊达9000万粒左右,都已经全部进入了流通市场。

经检测,被查获的空心胶囊及生产原料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均超标,最高的超过正常标准的65倍。据了解,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今年8月29日,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潘某等11人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

至于数量如此巨大的“毒胶囊”到底流向了哪里,目前,警方仍在全力追查中。

事实

2012年央视曾曝光“毒胶囊”

潘柏海的老家绍兴新昌县儒岙镇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2012年曾因生产销售“毒胶囊”而轰动全国。当时,全县共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1000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进行了曝光。节目描述,“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毒胶囊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

2012年12月12日,山东省济南市,警方展示部分查获的毒胶囊。

“毒胶囊”事件曝光后,河北、浙江、江西、山东、安徽等地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28名,查封胶囊生产企业、明胶生产企业28家,查明涉案胶囊5亿余粒,召回铬超标胶囊(剂)药品12.3亿余粒,查封涉案企业的生产线94条,查明胶囊产品和工业明胶产品销往各地的80余家药品及食品生产单位的事实。

2013年2月6日,新昌县人民法院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审判处被告人王清、赖三学军、潘晓冲等7人不同程度刑罚,其中主犯王清获刑11年。

九千万粒毒胶囊都去哪儿了

惩罚潘某等人的同时,我们显然还需要追问两个问题:一是潘某生产铬超标的毒胶囊9000多万粒,而且从2014年2月就已经开始了生产,其办理相关手续了吗?如果没有,明显就是黑食品作坊,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中,相关监督管理部门,何以就没有发现潘某的违法生产毒胶囊行为?要不是群众举报,潘某还会生产多久?

二是潘某生产的毒胶囊都去了哪里?9000多万粒毒胶囊并不是一个小数,这9000万粒毒胶囊具体都去哪儿了,有没有流入正规的药品生产企业,有没有被制成药品上市销售,如果有的话,又是哪些药品“中枪”了?该如何将这9000万粒毒胶囊一颗不剩地回收回来?

食品安全大于天,但总是有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不顾良心,罔顾天地正义,无视法律威严。对这样的违法犯罪分子,必须依法给予最严厉的打击。但比打击更重要的是,要坚决杜绝和避免无辜消费者,成为不法奸商的毒食品的受害者,并且要尽力做好预防工作,将相关违法行为截杀在萌芽状态。

具体到潘某生产毒胶囊一案中,我们不仅需要反思,铬是毒性很强的重金属,潘某从采购原料到生产,从销售到获取利益,是如何一步步走下来并得逞的,相关监管部门又是否尽职尽责?不仅需要追问,9000万粒毒胶囊都去了哪里?更需要反省:该如何杜绝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