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出江湖的毒胶囊警示谁该“吃药”?(4)

【案例】重出江湖的毒胶囊警示谁该“吃药”?(4)

在已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却不能及时察觉非法窝点的出现,难逃失职之嫌;另一层面,此前的监管整治是否浮于表面,也需要反思。很显然,如果监管只是停留于把“毒胶囊”公司关停,却没有追查买家,没有将整个利益链条摧毁,一旦风声过去,很容易就死灰复燃。这一次查获非法窝点已经一月有余,却仍未搞清大量“毒胶囊”的去向,也印证了相关部门对非法链条尚未掌握。

同样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地在7月22日已经查处非法窝点,明知有9000万粒“毒胶囊”不知所踪、可能对民众造成健康威胁的情况下,为何不第一时间对外界通报?及时的信息通报,不光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共同追查“毒胶囊”去向的蛛丝马迹,也可以提醒公众多加注意,多从正规渠道购买相关药物,避免误食。这种有意无意的“捂盖子”,是对公众安全的不负责。

“毒胶囊”的危害性毋庸多言,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查清那9000万粒的去向,将购买、使用“毒胶囊”的药企一网打尽,并完善药品的监管和信息通报机制。对监管可能存在的疏漏和失职,一并追究问责,如此才能根除“毒胶囊”生存的土壤。

整治毒胶囊乱象,需刮骨疗毒决心

想想多么可怕。短短五个月内,涉事企业对外出售了高达9000万粒毒胶囊。如果不是公检法机关雷霆出击,不知道会生产出多少毒胶囊。这些毒胶囊流入市场,还不知道流向何方,说不定你买到的药品中就会混杂着毒胶囊。这些毒胶囊中重金属超标65倍,人体是需要一定的微量元素,但重金属的存在,则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生产毒胶囊,归根结蒂还是无良厂商的良心坏了。无良厂商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惜铤而走险,制作毒胶囊。毒胶囊的制作成本相较于正常的胶囊低了很多,可这完全是拿公众的生命安全开玩笑。本来,病人服药是为了能够尽早地恢复健康,毒胶囊的存在延缓了病人恢复健康的进程,甚至还会对病人的身体有副作用,何况,病人本身就有些病症、免疫力低,如果再来些副作用,说不定会给病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前段时间,新版《广告法》规定,明星代言产品须自己先用,笔者以为,如果生产出的药品想要流向市场,可以让生产厂商自己先用,这样,他们坚定药品安全的决心会更高些。

食品药品安全,是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因为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药品安全,某种程度上比食品安全还要重要,因为药品一旦用错了,会要了人的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生命不可以重来,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都不希望出现意外的飞来横祸。本来,如今的医患关系就有些紧张了,如果毒胶囊流入市场、流入药店,而患者买到的就是含有毒胶囊的药,药效起不到效果,患者变得更加焦急,人着急了就会发生不可预想的事情。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天职,药品同样能起到相应的效果。药品用得好,康复得就快,反之,则恢复得不快甚至还有负面效果。药品安全了,才能为公众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而毒胶囊则是危及公众身心健康的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危及到公众的身心健康。

相关部门及时对毒胶囊生产企业进行查处,这反应了对毒胶囊事件的高度重视,因为毒胶囊事件关系到每一个人。笔者更以为,应对该企业生产处的高达9000万粒毒胶囊进行召回,各地的食药监部门都要对当地的胶囊进行抽检,发现问题坚决查处。药品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整治毒胶囊乱象,需要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决心。

9000万粒毒胶囊,敲响了药品安全的集结号,各地都应该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查封毒胶囊,不给毒胶囊以喘息之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