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死灰复燃敲响警钟 监管缺失谁该脸红
时隔两年,新昌“毒胶囊”死灰复燃再次证明,食药品行业监管部门的专项打击和整顿不能一阵风,要常抓不懈,严防死守。
2012年,媒体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该案件中新昌7名生产销售“毒胶囊”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获刑,其中主犯获刑11年。然而,两年后,在巨大利润面前,又有人愿意铤而走险,无视法律和道德底线。
“毒胶囊”死灰复燃再次敲响了警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经营行为必须建立在守法和诚信的基础上。如果连法律条底线都不遵守,眼里只有利润,肆意危害他人身体健康,即使一时尝到甜头,最终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目前,大量重金属超标的“毒胶囊”流入市场,谁是“毒胶囊”的买家,相关部门也一定要追个水落石出。涉及的制药厂家如果已经使用这些“毒胶囊”制药,应及时进行召回。同时,对采购这些“毒胶囊”的责任人要进行严查。
“毒胶囊”死灰复燃也给各级食药监管部门提了个醒,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对重点领域严密监控,不能有一丝一毫松懈,这既是对消费者健康负责,也是对市场经济秩序负责。
“毒胶囊去哪”成谜,源于利益链未断
两年前,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揭开了这个危害甚巨的行当。当时各地警方和监管部门严阵以待,关停了很多违法违规药厂,并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可不曾想到,仅仅两年之后“毒胶囊”案件的“续集”就开始上演,仅仅一个小窝点的产量就如此巨大,至今仍有9000万粒“毒胶囊”流入市场,有些可能已被服用,对民众健康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危害。
依法追究不法分子之外,当下我们更想追问的是当地相关部门的监管。从报道来看,这一次生产“毒胶囊”的并非是什么严密的犯罪团伙,只是一个原药厂的工人,用工资抵来公司生产空心胶囊的设备,租了四间厂房、招了十个工人就开始生产、销售。这样一个甚至没有太加掩饰的窝点,竟然足足生产了五个月,直到有群众举报,当地公安和食药监局才开始联合执法。
监管部门的反应何以如此迟缓?要知道生产“毒胶囊”在当地是有“历史”的,本应是当地监管的重点。事实上,此次组织生产“毒胶囊”的头目潘某和那些工人,都是因上一轮关停大量的违法违规的药厂而“失业”,因为没工作再加上知道这非法行当利润高,所以才一拍即合。而他们所谓“熟悉销路”,很可能也是沿用过去的各种渠道,否则很难在这么短时间,搞出这么大的销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