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医治“官气”

甘肃:医治“官气”

摘要:当官虽然意味着地位提高、待遇变好,但并不是远离了同事、脱离了群众。恰恰相反,官职越高,领导的人越多,担负的责任越重,越需要大家的支持,要为群众办的事越多。若是“官气”缠身,感觉良好,就认识不到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官气”是什么?虽无正式定义,但要列举其表现,倒是随手可得。诸如颐指气使、拿腔拿调、独断专行的行事风格,乃至讲稿秘书写、茶杯要人端、包要别人提、车门别人开等“生活不能自理”症状。细想起来,根据“官气”的模样,倒也能总结出三大特点来。

一是自己不知别人知。“官气”气场之大、表现之明,接近者无不感知,“官人”怎么会不自知呢?实际上,自己不知别人知,正是“官气”的最大特点。“官气”也是一种气质,它不会单独呈现,而是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在待人接物时表现。有些人当了官,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责任重了,需要更多付出、更加勤勉,而是琢磨怎么说“官话”、写“官字”、坐“官车”、摆“官谱”……如此种种,先和原先的自己划出区别,和普通百姓分出界限,构思出个“官样”来。然后便是如法炮制,照着“官样”说话行事,把自己装进去,和百姓隔离开。这样的人,往往认为“官气”是官员的“标准配置”,自己觉得理所应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但别人看来却是“官气”十足,丑态毕露。

二是自己别人都受害。“官气”之害,受害者首先是官员本人。当官虽然意味着地位提高、待遇变好,但并不是远离了同事、脱离了群众。恰恰相反,官职越高,领导的人越多,担负的责任越重,越需要大家的支持,要为群众办的事越多。若是“官气”缠身,感觉良好,就认识不到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自己只是职位变了,工作能力还有待提高;自己肩负职责多了,工作态度更要务实勤恳。“官气”同样给他人带来危害。“官气”盛者,无论是不是熟悉的领域,是不是该管的工作,都自以为是,动辄指手画脚,乱下指令,横加干涉,导致的后果,自然是瞎指挥、乱作为,甚至是胡作为。

三是自己没治需“医治”。“官气”姓官,越是把当官当回事,把自己当成官的人,“官气”越盛。这些人眼里盯的、心里想的、整天干的,不是怎么把工作干好,为百姓服务,而是上面还有没有位子,自己还差什么待遇,“官气”还够不够足,还能给自己办啥事。既然不认为“官气”有错,当然就不会想着去改。要治“官气”,还得综合“医治”。从制度入手,把权力关进笼子,无论多大的官,都必须依法依规办事,“官气”自然就没了底气。从监督和惩戒抓起,督促各级官员正确对待权力,对滥权、懒政等行为及时惩戒,以儆效尤。从教育入手,教育各级官员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人生观,把心思用在如何尽职尽责,促进工作上,用在尽心竭力、为百姓办事上。多方用力,形成赞清廉、贬“官气”的社会舆论氛围。

“官气”之弊,表现在言行,根子在素养,治理靠限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肃清吏治、整饬作风,积极健康的政治生态就一定能形成,形形色色的“官气”就一定会消弭。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