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上不时出现对中国经济的“唱衰”声。排除掉那些怀有特殊目的的“抹黑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路径知之甚少,而只是用西方现有的“制度标准”来“套”中国模式,这就造成很多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出现与真实状况相背离的情况。从这一点上说,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经济故事,非常必要,也很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引导预期,防止“误判”,从而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
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转型和发展,确属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同样需要一系列不可或缺要素的存在,这些要素没有超越发展经济学或增长经济学教科书的一般理论,但它需要放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中才能看得清楚。中国故事是一个成功故事,但绝不是脱离事实根基的中国神话。
“唱衰”之声不绝于耳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讨论热情日益高涨,质疑中国经济、“唱衰”中国经济之声不绝于耳。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如持续20年“唱衰”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鲁比尼。更有一些华尔街投资银行以其强大的专业背景,“非常认真”地不看好中国经济。“产能过剩”、“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房地产泡沫”、“未富先老”等等,都是他们新一轮论证中国经济“硬着陆”、衰退论、崩溃论的重要依据。
但是,从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来看,这些“唱衰”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大胆假设”的勇气可嘉,而“小心求证”的功夫不敢令人恭维。其实,还有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国际上一些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有识之士,他们的观点往往得不到重视,经常成为关于中国经济国际主流话语体系外不受欢迎的“另类”。
国际上不时出现“唱衰”中国经济论调,细究起来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中国经济成长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当下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实验,从大国国情、政府作用、体制转轨以至于文化差异,人们可以找出一大堆特殊性的东西来,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标准“范本”来看待中国经济,满眼都是落后的体制和扭曲的政策。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有人仅以其中之一点就得出中国经济即将“硬着陆”甚至是崩溃的结论,就难免有“盲人摸象”之嫌。其二,中国经济总量变大了,带来了各种各样心态上的变化,人们不仅不能忽视中国经济,而且必须预测不远的将来世界经济格局会因中国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增加提前应对的空间。最后,也许是更为隐蔽的目的,就是在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一些人起劲“唱衰”中国,制造机会、混水摸鱼、有利可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