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39年,汪达尔人占领迦太基城,取代了罗马人在北非的地位。在汪达尔人统治时期(公元439-534年),城墙被拆除,这座历史名城完全暴露在部落的侵扰与沙漠的蚕食面前。直到拜占庭时期(公元534-624年)莱波蒂斯开始偶有建设,但从规模上已经缩小成一个村镇。
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建筑呈一个个长方形,具有典型的古罗马城市建筑风格
遗址建筑
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建筑呈一个个长方形,具有典型的古罗马城市建筑风格。南北主要街道名卡尔多;东西干道称德古马努斯,城内的其他街巷都与这两条大街平行而建。沿卡尔多大街向北步行可一直走到碧波万顷的地中海南岸。卡尔多的南端是著名的塞韦罗拱门,也是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入口处。在这里有一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明该考古区受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保护。卡尔多街是原来老城的中轴线,由于公元1世纪末城市的发展,现处于考古区的西南部。
大剧场、竞技场和赛马场是古罗马人最喜欢去的娱乐场所,因而这些建筑也最具有代表性。大莱波蒂斯剧场建于公元1-2世纪,主要由半圆形的看台和舞台组成。中间由乐池连接,形成完美的整体。大剧场临海而立,坐在看台上可以看到舞台和高大的背景墙,起身站立则可眺望美丽的地中海。大剧场是一座石灰石和大理石结合的建筑,石灰石采自大莱波蒂斯以南5公里的地方,大理石的来源一说是从罗马开出的船上的压仓物,一说是采自地中海沿岸。大剧场内原有许多精美的大理石雕像,可惜完整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多,只在舞台的两侧各有一尊立像,另有一些被保存在的黎波里的古堡博物馆中。
这里是北非保存最好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遗址
西方的掠夺
物换星移,1649年法国旅行家杜兰德造访大莱波蒂斯,描述了这里的遗迹情况,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法国在17世纪、英国在18世纪将这里的大理石柱和浮雕运往本土。现在英国和马耳塔一些著名建筑上就有莱波蒂斯运去的材料。1912年意大利占领利比亚后开始了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发掘工作,而大规模的发掘和保护则是在1951年利比亚独立后进行的。1982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因莱波蒂斯考古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突出地位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