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在中国行得通吗
美国的大学申请制度、多元评价,是基于诚信文化的产物,是基于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下的招生制度。
先不说美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多元(实际上分数还是基础),关键是,这种录取改革思路的前提,就是那些尺子,或者说,那些“元”必须是真实的。
中国的情况呢?
从原则上讲,我们的高考从来就不是“唯分数”录取的,很早就有多元录取的实践。1983年起,我国为弥补只看文化课分数录取的不足,就推出了保送生制度,后来不断丰富,陆续推出各种加分政策,比如上世纪80年代,省级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均可以获得加分,其本质就是走多元录取之路,只不过为配合我们的录取方式,把这些“元”——分数之外的东西量化为分数,加权到文化课分数中,以调整干扰惟分数的不合理、不科学的一面。
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保送生制度,各种特长加分政策,因为一些权钱交易、人情交易,出现了作假问题、舞弊问题,社会舆论一片喊打,纷纷要求取消。教育部也曾被迫短暂取消保送生制度。
比如当初省级三好学生有保送资格,于是一些省份的省级三好学生泛滥。大学录取中不得不规定省级三好学生的比例,只要那些在省级三好学生中前3%的。
再比如对少数民族的保护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换算为加分,于是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身份作假事件。在重庆,2011年高考文科状元被证实少数民族身份作假,被北大取消录取资格。2010年的四川,多达几十项加分项目,但竟然有93%的考生是因为少数民族身份而获得加分。也是这一年,浙江的考生,竟然有70%多的考生加分是因为三模三电。
同样,二级运动员可以获得加分,各级体育部门在二级运动员的审核上出现很多舞弊,冒出了很多“伪”二级运动员。今年河南、辽宁高考录取暴露出二级运动员作假的丑闻,就是明证。2013年清华大学公开向四川考生告知:四川二级运动员加分我们不予考虑,请填报志愿时谨慎考虑。当媒体批判清华大学歧视四川考生时,清华大学招办负责人于涵理直气壮地公开回应:我们还没有遇到一个四川二级运动员在我们这里检测过关的。清华大学的回应让媒体与社会舆论尴尬地收场。
至今,我看到的各种网上的调查,对于保送生与加分政策,持否定意见的比例都高达80%以上,为什么?这些年高考录取改革中,减少保送生,减少加分是唯一取得绝大多数共识的措施与方向,又为什么?
我们不仅仅是诚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而是作假成本太低。这是中国的现实情况。一些国家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建立在个人信用基础、自律基础之上的。在这些国家,最有效力的是个人签名,不是公章。但我们的现实是什么?
当孩子的高考成为家长的头等大事时,各种手段、舞弊便疯狂地渗透进来,单靠教育部门是不可能完成这个阻击工作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