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产业大挪移,京津冀民生资源的一体化更能牵动三地老百姓的神经。近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后发现,虽然表面上医疗、教育、养老这三大民生领域一体化困难重重,步履蹒跚,但实际坚冰已被打破。多个合作协议的签署,既有市场的力量,也有政府的力量。相较于养老,教育和医疗的步伐迈得更轻快一些。
医疗
医保异地结算将试水 一体化难度★★★☆☆
上周,家住河北的郭先生带着母亲来京看病,但大医院一号难求的状况让他不胜其烦,他在网上京津冀贴吧中写到,“如果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不能共享,那京津冀一体化就与我无关”。
事实上,在一体化先行的几个领域中,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已成为重中之重。近期,北京三甲医院以及民营医院与津冀两地频繁合作,其中最具突破性的当属河北燕达医院被选为首个与北京医保互通的异地医院,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京冀之间医保异地实时结算试点年内有望实现。
燕达医院位于北京东燕郊开发区潮白河畔,是当地一家民营医院,当初按照三级医院标准申请获批,与北京通州区仅一河之隔,与顺义区、平谷区相邻。从距离来看,燕达医院与朝阳医院只相距三四十分钟车程,但两者在门诊与住院病人量方面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据燕达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朝阳医院日门诊量是1万人左右,而燕达医院则长期日门诊量最高200人左右。
“燕达医院门庭冷落的状况在京冀两地政府签署了卫生合作框架协议后改观。但只有医保能够实现异地报销,才能真正让京津冀三地患者随意选择医院就诊。”一位医药专家表示。不过,北京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异地医保报销离大面积推行还有很远的距离。因为北京医保患者在河北进行医治,对医保的开药收费可能难以做到和北京一样严格,也降低了对病人医治费用的可控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