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雪梅: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欧阳雪梅: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五十三

摘要:同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错误的文明观,积极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让不同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实现自我完善,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及建构世界文化新生态的努力。

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两次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及参观考察和外交活动中,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文化观,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

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视野看文化的作用,表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3年12月30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他反复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凝聚,离不开中国价值的认同,离不开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承担责任和作出贡献。

把文化发展的目标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目标。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育。今年2月24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十八大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又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在国家发展总的目标下与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制定的政策法规、设计的具体制度中,融培育和践行于一炉,集实践养成与实际工作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实践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注意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人人参与、人人实践。

坚持思想引领与人民主体的一致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习总书记要求加强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他强调,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引导人民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并要求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总书记要求坚持人民性,以民为本、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伴随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快速实现经济社会转型所引起的信仰缺失、精神迷茫等问题,这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根本任务。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礼敬传统且重视创新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被列强打败,我们丧失了文化自信,关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也争论不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在凝聚共识、增强民族认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礼敬传统不是复古。习总书记认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另一方面,要建构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关键词,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是中国道路、理想信念的具体化;又具有人民性、国际性,即他所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既凝聚全球华人的最大共识,又表达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引导了意识形态的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生动体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迈向辉煌明天的一面旗帜。

充满文化自信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从历史看,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从现状看,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他认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同时,他指出,中华文化是开放的,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中华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共长所作的经典诠释和处世准则,也是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所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今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指出,人类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他反对“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反对以西方文明为标尺裁量、打压和改造其他文明。他提出,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文明的交流互鉴,首先要实现民族文化的时代化、国际化。习总书记主张在保持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化的有益成果,特别是人类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价值的思想理念,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形成新的时代的中华文化。其次是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文明分享中华文化的价值。他提出要把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推广开来、传播出去,使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弘扬起来,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这就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思想富有创新性,充满辩证法,文化发展目标明确,高扬理想的旗帜,重视践行,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既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继承性,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精神富矿中吸取智慧的力量,创新中华文化,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又秉持时代性和开放性,具有世界的眼光,尊重和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吸收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以创新民族文化;同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错误的文明观,积极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让不同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实现自我完善,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及建构世界文化新生态的努力。中国文化建设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支撑,循此路径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