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的经济学家群中,林毅夫教授最接近格申克龙和阿玛蒂亚·森,而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几乎失去了“中国”这个“身份意识”。我们当教授的常常对学生讲要有“问题意识”,如果连自己的身份都搞不清楚,不是基于自己的历史文化来想问题,何谈“问题意识”?没有“身份意识”的问题难免是伪问题。结果则是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结果中国即使是做对了也被说成错了。要知道很多发展中国家活生生地被“说”上了歪路、邪路。这里,不得不指出社会科学的根本性质:社会科学包括经济思想,首先是历史的,因此可以称为历史社会学;社会科学是一种文化的,因此是一种文化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社会科学是关于政治的观念,因此是一种意识形态学;社会科学是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因而社会科学的主体即学者的“身份意识”就至关重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那种动辄“回到某人”之类的主张,有多么不靠谱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背景阅读
林毅夫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2014年7月5日-6日,在纪念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讨论会上,林毅夫、张维迎观点激烈碰撞、交锋。
林毅夫认为中国过去35年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说明政府做的大部分是正确的;而张维迎却表示对此越来越悲观,他认为现在还很难判断经济改革成功与否,我们随时可能倒退,甚至可能摧毁原来取得的成就。
林毅夫主张,讨论的重点不应该是“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哪一种政府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一种干预会失败。如果要政府去协调,当然有可能失败,但是没有政府协调更失败。张维迎坚持认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政府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得更好。
林毅夫说:“企业家精神很重要,但是企业家要发展新产品,此前的那些公共知识和基础设施,要是没有国家的投入,实际上也不会出现。”张维迎则指出:“不是这样,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不是政府资助的。创造思想不一定需要政府资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