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要突出重点、在京津冀区域内加快建设若干个新一代卫星城方面有重大突破。
“卫星城”概念在规划中很早就用到。在全球发展实践中,卫星城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独立型和网络型四代的发展。第一代卫星城是附属型卫星城,也就是所谓的“卧城”,主要承担单一的居住功能,类似今天的回龙观、天通苑。随着卫星城的逐步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加产业功能,卫星城已不断演进到第四代。第四代卫星城距离中心城相对较远,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较为完善,能够保障居民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需要,同时也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能够解决一部分人在卫星城的就业,当然有一部分人可能仍然在主城就业。
我认为,建设卫星城应抓住三个关键点:
第一,距离。卫星城距离主城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就会形成卧城,起不到疏解作用,只能加剧中心城功能集聚和交通拥堵。太远又没有吸引力,同时不管什么交通方式很难满足卫星城与主城之间半小时通达的要求。国外卫星城建设经验表明30—70公里的距离是比较适合的。
第二,通道。卫星城和主城之间一定是通过大容量、一站式的市郊铁路实现便捷联系。高速公路作为辅助,但不能是单一的公路交通。因为这样的公路联系很难避免交通拥堵。
第三,规模。卫星城规模要控制,不能太大。目前,北京的主城已经太大了,如果卫星城规模也太大,即使两个城市间通过市郊铁路能够在半小时到达,加上两个城市内部的通勤时间,也很难实现1小时通勤圈的要求。比如北京和天津就很难彼此互为卫星城,因为两端时间太长,加起来到了2个半小时甚至3个小时了。因此,卫星城规模一定要控制,而且要有完善的公共服务和一定的产业支撑。
目前,河北承接北京城市功能和产业疏解的热情很高,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要认识到北京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会遵循一般的梯度规律,由近及远,这是很难违反的规律。河北省有11个地级市、172个县、市区,再加上天津邻近北京的6个区县,这样加起来能够与北京对接的行政区至少有178个市县区,如果算上每个市下面的开发区(河北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111个省级开发区),这么多主体都对接北京,是不现实的。
未来,河北与北京进行对接,资源不能太分散,要“点面结合、以点为主”,聚焦重点,建设4—5个卫星城,优先考虑燕郊、涿州、武清、宝坻这样区位优势突出的区域,打造一批创新环境最优、生活环境最优、生态环境最优的高地,这样才能对北京的城市功能、人口和产业形成强劲的吸引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