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之路”优于“西方之路”(3)

胡鞍钢:“中国之路”优于“西方之路”(3)

制度自信不能变成制度迷信

党要代表人民的利益

在专门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学理角度围绕国家治理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欧树军副教授将国家治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切分为两个目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中国有这样一个先进性的团体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探索出一条中国道路,不仅传承发扬中国文明,还可为人类做出贡献。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笑言:胡鞍钢真是每次都能赶上最前沿、最重要的事来做,之前他最先为遇到攻击的中国制度辩护,讲出制度的优越性;在谈到国家治理的时候又最先加以研究,然后迅速出书。潘维提醒说,不能把制度当做一劳永逸的永动机,制度自信不能变成制度迷信。国家治理还牵涉到大政方针、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诸多方面。在政府和市场之外,需要有个动态第三方以达成平衡,这就是普通大众的幸福。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说:中国制度这个大厦建好后,要考虑怎么让这个大厦能够住得舒服,越来越多的人都有合适的空间。社会问题不是光凭市场能够解决的,该政府管的还得政府管。一个人看病全家穷。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总走在创收的路上。另外,基层优秀人才上升空间很小,很多社会矛盾说明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白钢副教授指出:正因为中国国家制度的一切优越之处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具有高度政治主体性的党的存在,那么就要预防政党主体性的丧失或被削弱。当党不再代表全体人民利益,不再始终保持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利益群体的代表参与博弈,那么国家制度的所有优越性都将不复存在。

北京大学中文系韩毓海回忆上次跟着胡老师写《人间正道》的时候,王绍光老师说,我们讲“三个代表”,不能搞成只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完善制度的时候,要避免党丧失发展经济、为人民服务和塑造信仰的能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