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谋远虑 政治制度的卓越创举(3)

北京:深谋远虑 政治制度的卓越创举(3)

摘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新中国确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人民共和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参加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各民族代表的一致同意,最终载入了共同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大创造。

民初多党制的夭折说明,即使在西方国家取得过一些成效的政治制度,如果不顾中国国情,硬搬到中国社会这块土壤上实行起来,就会全然变样,落得种瓜得豆、连创业者都始料之所不及的结果。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集团背叛孙中山亲手缔造的国共合作,在南京建立了一党制的政权,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结果经济上崩溃、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失败,最终导致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在大陆的崩溃。

中国近代民主实践的历史表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搞多党制不行,搞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也不行。历史呼唤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这一历史责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中国共产党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方面也经过一番探索。在土地革命时期,曾实行过“左”的政策,搞关门主义,到抗日战争时期才逐渐走向成熟。1940年,毛泽东提出:“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政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倡导建立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实际上就是一种由“共产党主导”和“多党派参与”的政权形式,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毛泽东把“三三制”民主政权看作是“团结各个阶级共同抗日的最好的政治形式。战后更需要贯彻这种精神,团结各个阶级的人民,共同建设民主共和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探索,为共同纲领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无疑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起草共同纲领的过程中,一些民主党派人士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确认各民主党派应实行长期合作”,并使民主党派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民主联合政府中“有职有权”。

周恩来起草共同纲领初稿《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时,基本采纳了民主人士提出的建议,并补充了“政治协商”的新思想。

后来,在对共同纲领初稿的讨论中,对于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有的民主党派人士提出了一些疑虑。一是担心在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是否就不再需要人民政协这样的组织了;二是担心将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民主党派是否还能存在。

对于上述疑虑,周恩来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将在共同纲领的同一方向同中共合作。因此,说其他党派很快就要消灭,是不恰当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既然是这样一个组织,就不应该开一次会议就结束,而应该长期存在”,“是个长期性的组织”。

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方面作出的一大创造性贡献。这个制度,既不同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新中国成立65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它自己的显著特征和独到优势,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