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是省委、省政府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推进“四个河南”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深刻调整与变革的形势,必须找准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推动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省产业集聚区发展阶段的总体判断
2008年12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大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将产业集聚区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2009年初,全省确定了180个集聚区。5年多来,产业集聚区不仅在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且正在日益成为新时期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综合载体。截至2013年底,全省产业聚集区中已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67家。2013年,产业聚集区完成投资是2009年的5.7倍以上,年均增速达到54%;产业集聚区平均规模是建设前工业园区的5.2倍;实际利用省外资金是2009年的2.4倍;从业人员达到348万人,累计新增就业人数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日益明显。2013年,主导产业增加值占产业集聚区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3%,郑州电子信息、洛阳装备制造、漯河食品等3个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105个特色产业集群规模超百亿元。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水平不断提高。在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的带动下,2013年,全省高成长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2%和28.2%,成为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
三是产城互动发展持续提速。截至2013年底,全省产业聚集区累计新增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吸纳省内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以上。在产业集聚区的助推下,全省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36%提高到2013年的43.8%。产业集聚区的就业吸纳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四是支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00亿元以上,各类公共服务平台365个,其中省级及以上质检中心72个。实现道路、管网全覆盖,产业集聚区基本框架全面形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是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13个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产业集聚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各地搭建土地开发整理、投融资、中小企业担保“三个服务平台”。制定出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为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合力打总体战的工作格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