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儒学的神学化让儒学凌驾于其他思想派别的同时,也扼制了整个思想界的创造性。如果说儒学的政治化是以儒学一家的思想创造性缺失为代价,那么儒学的神学化则是以整个思想界的创造性缺失为代价。当儒家经典被神学化为万世常法,其他一切学说就皆成歪门小道,即使不被完全取缔,也必然为儒家经典所笼罩。先秦时代诸子争鸣的思想氛围和互相攻难的学术风气不复存在,最终的局面只能是整个学术界与思想界的“万马齐喑”。
最后,著述方式的章句化对于名物训诂、字词考订可能有其长处,但其非论证性与模糊性对于哲学上的思想创构与理论创发却弊端重重。两汉经学家的著述形式近三十种之多,但基本上都是笺、注等章句形式。这种引经据典式的“笺注主义”可以用“章句化”一词来概括。著述方式章句化的典型特征是思想对经书的依赖。依赖的程度可有高低之不同。高度的依赖是学者思考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经书怎么说,然后才是自己怎么看。低度的依赖是学者虽然已有某种看法,但最后还是要到经书里寻求佐证。引用来引用去,就必然造成经学的一大弊端,即繁琐。繁是繁复,琐是琐碎。繁复之极以至于《尚书·尧典》的篇目能说十余万言,对于哲学创构来说无关紧要的“曰若稽古”四个字竟能解释两三万字。学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哪里还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思想创发?琐碎即成片断而不系统,中国古代著述中的哲学思想只能是星光乍现,让人难以遽捉。
政治化、神学化与著述方式的章句化成为两汉经学家心头的“三座大山”,严重束缚了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尤其是汉代,学过中国哲学史的人都会发现,两汉四百余年,有影响的哲学大家和哲学经典乏善可陈。
只有将非哲学的因素割除,儒学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儒学的真精神才能在现代中国发扬光大
从历史上“子儒”与“经儒”的功能发挥中可以看到,有很多非哲学的东西附着在儒家哲学身上。正是这些东西,阻抑着儒家哲学正能量的发挥。所以儒家哲学登场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非哲学的因素剥离掉。
儒家哲学登场,首先要去独尊化。历史上,儒学在与封建政权结盟后,虽然取得了“独尊”的政治地位,但同时也使自身丧失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严重桎梏了儒学包括整个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以,当下所谓复古更化的“政治儒学”千万别实现,而如果真像有些人期待的那样,再来一次“儒学独尊”的话,儒学也必定会再次丧失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思想文化的发展应当是多向多元的,儒学也只有把自身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谱系里,找准自己的定位、作用,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相互竞争、涌流激荡,才能重新获得生命力、真正实现现代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